编者按:他们是乡村战疫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村民“最后一米”的健康防护。他们是村医,甚至是战疫中“全村的希望”。红网时刻联合各县级融媒中心记者推出系列报道《村医战“疫”记》,聚焦湖南各地普通村医的“战疫”日常。
何小成在为村民测体温。
红网时刻记者 陈纲 新邵融媒中心记者 谢迎春 通讯员 谌佳 报道
“今天是疫区隔离第20天,我们村没有新增疑似和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也无感染情况,但我不能放松警惕。”新邵县严塘镇严塘社区村医何小成说,这样的结果在当下并不容易。
今天是他为何某一家检测体温的第20天,一天两次,不仅一次没有落下,随身的工作日记上记下了每人每一次体温。
何某,新邵县严塘镇严塘社区人,1月20日从武汉务工返回,为典型的“武汉史”。1月24日(大年三十)村医何小成收到其返乡的消息,便每天定点上门为其测量体温。1月27日,正是大年初二晚上九点半,何某突然发烧、咳嗽、胸闷,体温接近38度。刚为接触人员量完二次体温正吃饭的村医何小成,匆忙扔下手中的饭碗火速赶去为他进行初步治疗,并第一时间向上级医院上报。
约晚上十点,迅速赶来的救护车赶到的救护车将何某接走。特殊时期这刺耳的声音响彻夜空,吓住了所有的居民,猜疑四起,整个社区笼罩着沉重惊慌的氛围。何小成作为社区的医师,在何某住院后,仍然一如既往的配合社区为其家人检测身体情况。“我可能会被感染,你们要做好思想准备。”何小成简单的跟家人交代道。
大年初六,何某确诊。消息传来后,社区居民惶惶不安的心又被搅动了,自大年初三后,15组、16组所在区域被暂定为疫区进行了隔离,共计隔离亲密接触者14户19人,何小成不顾潜在感染风险,仍然坚持逆行在前线,每日上午、下午两次为他们测量体温……
然而,这条逆行道上,何小成并不孤单,为避免发生二代感染,保护一线工作者,上级有关部门也迅速为每户隔离的社区居民配备了医药包,包含体温枪、口罩、消毒液等,方便隔离者自行量体温。何小成每日便可以通过手机或微信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了,“当时不害怕是不可能的,但是作为一名医务工作人员,这时候必须要上,打不得退堂鼓,要对得起自己这份医者心。”何小成语气坚定地说道。
所幸,2月10日,何某平安出院。然而村民们的防控意识却开始逐步放松下来了。
何小成自1987年从岳父手中接过“接力棒”后,为社区奉献30多年了,作为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医师,被大家称为老何。每天除了本职工作,还义务参加村里的宣传队,挨家挨户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劝导大家少出门、不串门、不聚会、不扎堆。他相信自己这身“白大褂”以及手臂上的“红袖章”感召力量“很大”,让稍有松懈的严塘社区居民“人人防控”意识得到增强。
老何统算了一下,全村有湖北、武汉旅居史以及密切接触者共有22户29人,每人每天要上门监测两次,疫区隔离的需要通过微信或电话检测两次,一户户下来工作量可不小。
2月13日,早上八点多,老何随便吃了点东西垫肚子。“任务重,所有数据都要及时、尽快报送上去,刻不容缓。”待到最后一人检测完,已是中午时分,他步履匆匆,赶回到村医务室上报情况。
目前,新邵的抗“疫”形式不容松懈,“县镇两级层层压实,提前做了预判,对每个村做了很详细的部署和要求,尤其是对我们村医的要求更是详细。”尽管日复一日、下午复上午地做着监测工作,老何没有丝毫马虎,他相信全镇、乃至全县的村医都会如此。
大家都不知道这场疫情的寒冬什么时候可以过去,但老何相信正是有着无数数的“平凡人”,前赴后继,疫情防控的“春天”必将如期而至。而像老何这样的村医,可以说是乡村战疫的“第一道生死防线”,也是村民“最后一站”的健康堡垒。
“现下社区一切正常,平安就好”,老何在工作本上平静地记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