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科燕与瑶族同胞看照片。
李科燕拍摄的作品。
李科燕拍摄的花瑶作品。
李科燕拍摄的金银花。
红网时刻3月16日讯(通讯员 杨贵新 谢文喜)“两年来,我先后几十次上隆回县花瑶,拍摄了600多G的花瑶照片,我把花瑶都藏在了相机里。”3月15日,湖南科技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李科燕边展示她在隆回花瑶拍摄的照片边说。
李科燕,陕西西安人,2005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摄影专业,获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摄影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湖南科技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摄影教育、纪实摄影理论与创作。国家艺术基金纪实摄影创作青年培养人才、国家艺术基金城市影像档案创作人才培养对象,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永州市摄影家协会理论部副主任。
2018年跟随国家艺术基金纪实摄影创作团队来到瑶山拍摄扶贫题材,讲述老百姓自己脱贫致富的故事。从此,李科燕潜下心来,冒着严寒与酷暑,数十次前往瑶山,持续记录瑶山大地上的人与事。
李科燕说:“拍摄扶贫题材不是歌功颂德、不是揭露贫富差距、更不是消费贫穷与苦难,而是想通过贫穷与苦难反观我们这个国家,观看我们这个民族在遇到困难时候的精神风貌、民族信仰、民族凝聚力等,这将是一面镜子......”
在拍摄和调查期间,李科燕与当地居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槐花山80多岁的杨庭录 ,老伴半身不遂,不能劳作,儿女在外打工,时常探望带去蔬菜水果肉类、老人家出门不方便,又不会移动支付,有时候帮他交电话费,夫妇,因多日秋雨冲刷,出现房前垮塌,两个老人家冒雨把砖块 汇报当地民政部门,问题得以解决。
两年多来,一到周末或假期,李科燕都会奔波于学校和偏远闭塞的花瑶村寨之间。槐花山、茅坳、四角田,岩儿塘、青山坳、周鹏村、弯贯冲、老屋场、虎形山、水洞坪等遍布了她的身影……
李科燕说,绝美的山水、秀丽的村寨、奇异的人文历史、浓郁的民族风情,无不使我深感能有幸。
李科燕的影像不是路过者的照片、不是摄影景点、 更不是以一种生活条件优越者的猎奇视角消费少数民族、消费边缘地区、消费民间疾苦的照片。她的影像,没有炫技巧,没有玩光影。这些影像背后,是对乡土重构的理解,对国家战略与历史变迁的感悟,是她对普通人命运的记录。她的作品并非简单的纪实,而是打着自己烙印的文化纪实和思想纪实。在花瑶,她是在完成的是一部有价值的个人摄影项目。
李科燕说,我们难以寄希望于影像改变多少人的命运,但是影像能够关注别人的命运。纪实摄影家的照片应该写满爱,写满悲悯,写满情感。
李科燕也在艰辛的努力和爱的付出中获得了真实而持久的愉快。她的作品《绽放我们的笑脸》《让我们拥抱》《开心陶匠》“最美三湘儿女”笑脸征集赛获得优秀奖、《虎形山花瑶部落少数民族影像志》入选第三届宁波国际摄影周、《大山里的孩子》参加第十三届“中国——东盟青年艺术作品创作大赛”被评为银奖作品;《我的家在山那边》参加2019原乡——象州运江古镇国际摄影展;《守望瑶山》入选“70华诞 盛世光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第十二届高校摄影教育成果展,被委员会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