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深处,柳梢青,又是一年清明。
这是缅怀故人、遥寄哀思与祈福祝愿、致敬先辈的时节。
纷纷雨,泪相思,情绵绵,最是柔肠寸断。
与往日不同的是,今年的清明祭思里,更添一份关于生命的哲思。这份哲思,关乎战疫,关乎全国,关乎全人类共同的命运。
两个月间,我们集体感悟了一场生命的脆弱与坚强。站在清明的节点,我们深情缅怀为抗击新冠肺炎牺牲的英雄与不幸逝世的同胞,愿天国安详、人间处处都是爱。
有人言功成名遂,有人享灯火可亲。
有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老武汉”,平凡而伟大。
那时,武汉出城的道路还畅通无阻,他却选择了调转车头,走上冷寂的街道,成了一名接送医护的志愿者。
在他眼中,这其实说不上英雄壮举,“只是武汉需要了,大家搭一把手,算是尽尽市民的心意。”
不是没有害怕的,毕竟在肆虐的疫情面前,谁的生命都不堪一击。但总不能,让那些等着救治的病人,在充满希望的春天里,将生的欲望一点点燃尽。
于是,他走向了离死亡最近的地方,和不少人一起,拉回了更多的生命。只是,付出的代价,却是自己的生命。
他叫何辉,54岁,因为感染新冠肺炎,生命最终定格在春来的前夕。
用生命拯救更多的生命,对像何辉一样的很多人来说,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与其说是意义,不如说是信念。我们的民族,向来不惮以身赴难,这是朴素而深重的民族情感,这是刻在每个人骨血里的信念。
这样的信念,早在陈树湘“誓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断肠决绝中;早在杨子清“把消炎伤口的盐交给其他战士”的无我无畏里。
这样的信念,让无数“无名英烈”,在无尽的黑暗中高举火把,只为照亮更多人的生命。即便,代价是他们可能倒在黎明之前。
毛泽东曾在追悼张思德的演讲中说过,“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正是这样的信念,构成了我们对生命的认知——我们明白生命的可贵,却也正是明白生命的可贵,才更愿挺身而出、一往无前。
正是这样的信念,拓宽了清明的内涵,让我们在追思与缅怀之外,拥有更广阔的精神传承。这种精神传承,既是清明仪式代代延续的缘由,也是这个时代里,奋斗征程上最坚实的民情基础。
今天,当一队队医护奔赴疫情的中心,当一批批救援的物资运抵需要的地方,当一群又一群社区工作者、基层民警,走上空荡的街道,守护人民的生命,我们仿佛看到时间的长河在这里交错,那些先烈的精神,正映衬在“逆行者”的身上。
这是一年又一年传承而来的价值追求;是随着清明柳枝而生发的,一茬又一茬嫩青的信念。
当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来到李维汉、许光达、肖劲光、李富春、徐特立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故居前,深切缅怀、瞻仰之时;当老人、孩子,在连绵的春雨里,向烈士墓碑前放上一朵淡色的菊花时;当越来越多的青年,自发地参与到红色文化的宣扬中时;当互联网上“云祭扫”点燃一只只蜡烛时……我们深知,英烈不灭的精神,又一次与我们的时代,生发出深深的和鸣。
你看,即便这些倒在黎明之前的战士,没有亲眼见到新中国的鲜艳旗帜,但他们却在阳光照耀的青山之上,将精神化作生者之源。
你看,这个时代被英烈精神滋养着的我们,正负载着尘世间最高贵的价值与理想,用生命守护更多的生命,用奋斗护航着更多的奋斗。
4月4日,致敬英雄,缅怀英烈,全国静默。
我们将在一场静默中体悟:当下的努力永远不会徒劳,因为即便远去,我们也终将被纪念、被回想。
这便是生命的意义。
这便是缅怀的所指。
缅怀,是为了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