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株洲4月28日讯(通讯员 张媛 谭昕吾 杨依妮)当所有潮水褪去,会露出礁石。
创伤后应激障碍、隔离带来的负面情绪、社会警戒心理升高、对病患的污名化……“礁石”不分地域,但这提醒我们,要重视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探索精准干预。
天元区积极开展心理援助,成立社区抗疫心理支持公益团队,开通了心理援助热线,来自株洲市乃至全国的优秀心理咨询工作者运用自己的专业力量,依托街道与社区建立线上、线下心理援助体系,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广泛性、多样性、针对性的心理援助工作。正是这一通通的“疗伤”热线,一个个求助信息,让每一位求助者都感受到了天元区应对疫情心理援助志愿者团队的专业性与人性化。
同“心”齐战疫,心理防护不缺席,用“心理口罩”织就“心理战疫网”,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重要力量。
“零距离”交流 为特殊群体在线支招
“从商场回来,总感觉自己感染了病毒,甚至不敢跟家里人说话,害怕飞沫传染……”
“每天在一线工作,回到家里感觉自己像个病毒携带者,孩子一直没睡等着我回去要抱抱,我吓得把孩子一把推开”
……
疫情期间,天元区民政局、卫健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心关爱基金联合发起“用心关爱·共同抗疫”社区抗疫心理支持公益行动,该区心关爱社区心理服务中心、未成年人保护与服务中心、株洲市同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社会组织成立了“心关爱”社区疫情防控心理援助团队,建立微信群,对加入微信群的社区居民进行分段式陪伴,由心理咨询师关注群友动态,及时答疑回复,帮助社区居民树立积极平和的心态,同时开通了免费心理援助热线,提供一对一的在线心理帮扶。
“大灾面前,很多人会因为丧失安全感,像一个张开的刺猬。”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关爱”志愿者毕亚炜介绍,如果我们总是去拔“刺”,就会产生恶性循环。
近日,毕亚炜在微信上收到了来自泰山路街道居民王女士的紧急求助:在她看来,除了自己的床,可能每一个地方都有病毒,不愿意下床。
通过微信,毕亚炜引导王女士分散注意力,让她回想起以前与朋友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同时,毕亚炜还应用浅催眠帮助她想象未来,让她感受生活的希望和力量。
第二天,王女士告诉毕亚炜,自己昨晚睡得很踏实,还给家里的花花草草换了土。毕亚炜与王女士约定,扩大自己的生活半径,约好友出去散散步,打打麻将,让自己的生活丰富起来。
疫情期间,嵩山路街道香山社区里,集中隔离点和居家隔离共有20多户居民实行隔离。“隔离”二字让居民退避三舍,“你们凭什么管着我”“凭什么把我当病毒一样隔离?”居民们反感的态度让社区人员的管理工作十分艰难。社区书记殷利君,也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她想到,让已经隔离的居民去说服还未隔离的居民,他们的交流,才是真正的“感同身受”。
于是,殷利君组建了一个“荆楚一家亲”微信群,里面全是社区里的隔离居民,同时,她还拉进了社工和心理专家,专门管理、帮助隔离人员。在这个微信群里,大家自我介绍,按早中晚时间表进行室内运动打卡;有时候,群里也会发布一些话题供大家讨论,缓解隔离人员的焦躁、自我否定等情绪……
如今,“荆楚一家亲”里有些人已返回湖北、海外,但热闹的氛围没有散去。大家在群里约定,全球疫情稳定后,一定回到香山社区来,摘了口罩来次线下相聚。
隔离期的心灵陪伴 换一个角度看待疫情与生命
疫情防控期间,承担着泰山路街道集中医学隔离点管控职责的蒋小琴,不仅是社区医院的负责人,更是一名心理咨询师。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是人际交往的动物,所以隔离时,社区医生对隔离对象进行的健康监测项目中,就包括了心理健康。”蒋小琴回忆,在她负责的几家集中隔离点内,都有隔离对象出现焦虑、暴躁、恐慌等情绪。
41岁的孙琪(化名)是个生意人,由于老家在湖北,返回株洲时必须要集中隔离14天。3月初,孙琪一家四口被隔离在三个不同的房间,她常常失眠,因为和外界失去面对面连接,她变得很恐慌,当医务人员为她测量体温,酒店工作人员送餐时,她常扬言要自杀、杀人……
50岁的刘敬(化名)的情况却与孙琪不同,由于是确诊治愈患者,他在集中隔离点里等待着三次核酸检测必须为阴的结果。刘敬每日在房间里抽烟,朋友与家人的微信、电话都不回复,医务人员进行健康体测时,他也总是一副魂不守舍的状态。
蒋小琴联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马丽华一起,轮番为孙琪和刘敬这样的隔离人员做心理疏导。
“当生命被威胁时,没有人不恐慌,面对恐慌,人们的表现是不一样的,有的像孙琪一样会暴躁、爱哭,有些却像刘敬,对什么都无所谓,觉得自己即使三次检测为阴,也终有复阳的一天,抑郁了。”马丽华说,心理咨询师必须陪伴着他们,帮助他们安全渡过隔离期。
穿上隔离服与孙琪面对面,握着她的手听她倾诉,马丽华说,“当事情发生后,我们沉浸于事件本身才会恐慌,暴露脆弱。但这也让我们换了角度,让脆弱被看见,于是才有被倾听、被理解。”当然,并非人人都能面对面开展心理疏导,在与刘敬这类确诊患者进行心理帮扶时,马丽华只能借助电话和微信,发送舒缓的音乐等。
“有些比较暴躁、焦虑的,我们也会在线上教他们调节情绪,运用一些呼吸法、冥想的方法,安静后,再逐步发送外界的资料给对方,让他们客观地了解疫情动态;对刘敬,我们还发了一些运动的视频给他,但与常规的不同,我们发的是‘萌萌大白熊教你八段锦’这样的卡通版,与他常规喜好不一样的类型。”蒋小琴说,陪伴的过程了解他们的心理,并提供帮助,才让很多隔离对象解除医学观察后,更从容、客观地看待疫情和生命。
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理应有自信和责任,以这次疫情为契机,建立完善的应急心理干预制度,让心理援助像是一根“拐杖”,支撑人们在灾难中走出情绪、行为、认知的困境,增强自愈力,形成心理“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