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竹子前坐了37年 芙蓉镇手艺人:一刀一竹一世界

2020-05-04 09:35:41 红网
作者:易思含 编辑:高芹
字号:

小镇手艺人:一刀一竹一世界

在竹子前坐了37年,他成了芙蓉镇竹篓编织店老板的“师傅”

潇湘晨报记者 易思含 湘西报道

4月26日,芙蓉镇,面对竹篓与径篾,胡廷贤说,自己一生都在与竹子打交道。他对每一根竹子都极为敏感,什么样的竹子适合用来做什么样的竹篓,他凭借触摸感知就能明了。追逐的兴趣和他当下的工作环环相扣,他在竹子前坐了37年。

他说:“我很热爱,一直做是为了在这行做精,未来会做出更多很牛的作品。”

从做小装饰到接大工程,关于竹子的制作工艺越来越精密,样式更为花哨,结构也越发复杂。

“做成一个作品,需要的工具不多,按照我们老传统的就是有刮刀、篾刀、一个小锯子和小锥子。”胡廷贤说,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紧密的推进,每根竹子要放在什么作品中、起到什么作用,他看一眼,心里就有数。

“儿时睁眼看到的都是竹子制品”

“儿时睁眼看到的都是竹子制品。”胡廷贤生活在永顺县万坪镇,当地很多人祖祖辈辈都是做竹子手艺为生,如今,手艺人的精致,让胡廷贤的名字传遍芙蓉镇街巷。

在六七十年代,竹篓生意对于胡廷贤来说,是门红火的外贸生意。“当时做花篮,销台湾、东南亚,那个时候家家户户都做,当时是用来算工分的。”

他到现在还记得第一次编织的感受。

“做这个是需要很小心的,一不小心就会划破口子,因为竹条非常锋利,第一次完全没经验,上手后,被划出很多血。”他说,之所以记得深,是因为真的疼,疼的感受是被长久记忆的。

胡廷贤最初上手的是玉米篓,“这个简单,一天可以做好几个,做一个大概需要两三个小时。”

38岁那年,他的工作环境从家乡移步到芙蓉镇,也开启了他的创业之路。

胡廷贤介绍,2002年12月,在吉首小背篓擂台赛中,他的作品背篓摘得擂台赛的最高奖项,获得2000块奖金,“我拿上这枚奖,也拿稳了创业的信心”。

一做三十七年多,他成了圈内一号人物

4月26日,记者跟随胡廷贤穿梭在芙蓉镇的青石板路间,经过的几家竹篓编织店,里面的老板都亲切的称呼他为“师傅”。

胡廷贤描述,21世纪初的芙蓉镇,青石板路两旁大多还是当地居民,来这里旅游的游客也不及如今,当地的旅游业还不发达。2003年,胡廷贤在芙蓉镇石板街租了一户门面,那之后,他感受到,几年间,店铺内主人的样貌和姓名在不断发生改变,这条石板街上的人也越来越密越来越丰富,“游客比当地人多。如果说在这条街上有什么是永恒的,那就是变化。”

黝黑的手慢慢削一根根径直的篾,脖颈前伸,身体微微佝偻,双脚撑在面前的椅子上。这些年,胡廷贤的工作场景从水泥房到青石板巷子里的店铺、工作状态从自己一人到几十个人的厂子,不变的是胡廷贤的工作劲头。一件事做了三十七年,他在芙蓉镇篾匠手艺人圈是号人物。

2003年,他来到芙蓉镇石板街,租下一间40平米左右的店铺。

他至今记得老婆当时怀疑的神情,也记得当地人夸他“有胆识”。

“我想一下,整条街也没有做这个的,我算有优势。”如胡廷贤预感一样,不仅自家生意不错,也带动了后面这条街上竹篓生意的发展。

他说,口碑都是靠一张张嘴,一个个竹篓,传出来的。“当时没有什么互联网,基本上还是靠着来旅游的人,旅游的时候看到了,然后把你的作品带回去了,再分享介绍,就会有更多的人来。”

在硬实力和口碑的优势下,胡廷贤当时的收入很不错。“小小的工艺品差不多是25元,一天100多元,一个月3000多元。”

长期和竹子打交道,胡廷贤说,他和他手下的每根竹子时刻在沟通,“我一摸,它们就会告诉我,什么该用来做怎样的作品。”

在他看来,属于制作竹工艺的时间,过得很快,制作前刚看到日头,制作完成时抬头,已经是一轮明月。“现在更忙了,除了吃饭和方便,就是一直坐着,做作品。”

每到做出一个独特的作品,他都会拍照留念,他没数过,但是每张都被他珍惜。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