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畅想慈灯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们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进村入户宣传防疫,给困难群众送上关爱。
红网时刻记者 陈彦兵 株洲报道
近年来,株洲市芦淞区完善“三社联动”长效机制,做实乡镇(街道)社工站,通过搭建“全科+专科”社工服务矩阵,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从细微之处为群众排忧解难,为巩固脱贫成果、创新基层治理、提升民生幸福注入了新动能。
前台后台协作 提升服务效能
家住建宁街道沿江社区的熊玲老人在失去唯一的孩子后常年独居,患尿毒症的她每周需透析三次,每月固定治疗及药物支出为3000元。建宁街道社工站的驻站“全科”社工刘凤获悉熊奶奶的情况后,上门进行了需求评估,并将老人转介给专门服务特殊计生困境家庭的株洲市畅想慈灯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该中心负责人殷自文介绍,通过开展“际遇无常 相遇有爱”项目,不仅链接社会爱心资源为老人送去了鸡蛋、牛奶、米面等生活物资,安排了社工定期陪老人去医院治疗,还通过定期上门开展心理慰藉、邀请参加户外活动等增强了老人治病、生活的信心。正是通过“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分工协同”的“全科+专科”社工服务模式,芦淞区将“三社联动”抓得更加细致深入。
芦淞区民政局局长吴新泉介绍,“全科”社工全面掌握民政业务,协助居民不跑腿办好事,或者少跑腿多办事;“专科”社工为困难群体提供人文关怀、心理辅导等专业服务。归根结底,就是要找准服务群众的着力点和切入点,拓宽社会力量参与“三社联动”的渠道,用专业与爱心为群众排忧解难、解疑释惑。从去年至今,芦淞区社工参与低保对象排查、政策宣传等工作2000余次,帮扶困难群众6000余人,“全科+专科”社会工作服务涵盖了助老、护幼、助残、扶弱等领域,成为“城乡统筹 幸福株洲”创新社会治理系列行动中的特色品牌。
精准对接需求 提升服务质量
群众的小事,是基层治理中的大事。贺嘉土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李绯介绍,根据困难群众的不同需求,街道分类、分片策划项目,并对内容、形式与标准等进行明确,尤其通过探索建立“社工+志愿者+爱心企业+爱心家庭”的“多帮一”帮扶体系,拓展广度深度、提升力度温度。
在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方面,芦淞区通过发挥社工专业优势,形成了“预防-缓解-发展”的三级功能阶梯服务。“全科”社工负责收集需求,转介“专科”社工运营的“守护青苗”未成年人保护项目进行具体服务,并组建起由1位社工、1位儿童主任、1位学校老师、1位志愿者和1位家庭照料人组成的关爱帮扶团队。在组建过程中,培训志愿者300名,培训家长300多名,开展隔代教育培训40多场次、儿童主任培训30场次。
白关镇姚家坝村的小小(化名)家境困难,父母因病生活不能自理。2018年,白关镇社工站社工通过评估筛选,将其需求转介给“守护青苗”的专业社工,并联动当地志愿者对小小开展了长期跟进式关爱,让长期低头走路的小小抬起了头,脸上有了自信的笑容。
芦淞区民政局副局长何妙说,“全科+专科”社工服务为困难群众提供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导及资源链接等服务,改变了以往靠单一走访慰问的帮困模式。通过协调带动各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项目化运作,社工和志愿者小团队实施,充分调动起了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让困难群体得到更加精准、可持续的帮扶。
激发治理活力 提升服务能力
“只有在治理创新中激发服务群众的活力,才能不断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株洲市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王鹏介绍,“全科+专科”社工服务需要政府扶持监督、社会组织承接、社工参与,培育初创期的社会组织和公益人才,不断提升组织项目化运转能力及专业服务能力是长期课题。他所在的中心承接了芦淞区社工站建设,负责培育和孵化社工志愿组织和人才、督导和评估社工项目等工作。
株洲市童心飞扬文艺志愿服务中心负责人罗立新对此深有体会,“只有走专业化的路子,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此前14年,他先后在城区开办了多个公益培训班,免费教贫困学生、留守儿童学习画画。
2015年,罗立新回到老家白关镇创办的“白关书画院”,成为当地孩子免费学习画画的基地。近两年,通过株洲市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培训和一对一的督导,株洲市童心飞扬文艺志愿服务中心快速提升了财务管理、内部管理和人员素质,为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开展专业的艺术培训,给孩子们埋下了真善美的种子。
专业化的理念推动了社会组织的发展。专门从事残疾人服务的芦淞区橄榄枝助残协会,不仅为残障人士提供了针对性的创业、就业岗位技能培训,还开展了残障人士自信心恢复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类、支持类小组活动,以帮助他们提高社会适应性。
对于困境老人的专业服务,芦淞区则通过多家社工机构合力开展特色服务帮扶,即由社会组织社工通过家庭情况收支量表、家庭成员情况表、心理量表、服务需求量表和服务开展协议书界定帮困人群,通过充分发挥社工专业优势,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实行扶困、扶心、扶智三类精准帮扶,从而实现让困难群众获得幸福感和归属感这个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