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网络打赏万元,民警帮忙讨回

2020-06-09 09:48:32 三湘都市报
作者:杨洁规 编辑:高芹
字号:

法规:未成年人充值打赏可要求返还 律师:建议打赏平台设置有效身份识别系统

未成年人在网络上进行游戏充值、打赏,蒙在鼓里的家长是否可以申请退还?6月8日上午,警方通报了一则案例:浏阳警方帮助一名母亲追回了1万余元的“熊孩子”“打赏金额”。

事件

12岁女孩网络打赏万余元

聂女士回忆说,5月中旬,她在查看手机时,意外发现银行发来的扣款短信,点击一看傻眼了,短短半个月时间,分数次扣走了1万多元,单笔最高588元。在聂女士的追问下,12岁女儿小芳才坦白:“我在手机上看视频,花钱打赏……”

聂女士说,银行卡里的钱,是自己存着用来生意周转的,没成想被女儿“打赏”出去了。一时间,聂女士心急如焚又不知所措,立刻赶到浏阳市公安局沙市派出所求助。民警一边耐心安抚这位母亲,一边仔细询问事发经过。

原来,小芳使用的手机里绑定了聂女士的银行卡,一直未解绑。她最近迷上了一款视频APP,看到好看、好玩的视频后,就会打赏创作者,总消费约10000余元。

民警联系视频APP客服,进行申诉流程的操作,在递交相关资料后,前日,小芳打赏出去的1万余元钱全部退回到了母亲的银行卡。

法规

未成年人充值打赏可要求返还

近年来,“熊孩子”用父母的手机乱花钱进行游戏充值或打赏的事情屡见不鲜,且数额越来越大。针对未成年人进行游戏充值、打赏所引发的纠纷,最高法和《民法典》给出了明确意见。

5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二)》中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者网络直播平台“打赏”等方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该款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在前不久审议通过,并将在2021年1月1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对此也有规定,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律师

建议设置有效身份识别系统

湖南卓进律师事务所律师聂炜介绍说,他此前接待过多起未成年人游戏充值、“打赏”,家长要求退款的案件。在实际维权过程中,存在举证困难。

聂炜认为,希望相关条款能倒逼平台履行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加大自身技术投入力度,设置有效的身份识别系统,如利用人脸识别来限制未成年人充值、打赏。如果平台方已经知晓该用户是未成年人,则应该关闭账号消费功能,有效阻止未成年人充值、打赏。

警方提醒各位家长,不要随意将手机交给孩子玩耍以图“省事”,必须重视家庭教育,防止孩子沉迷于手机和网络。

热议

家长怎么看未成年人充值、打赏退款

8日,三湘都市报记者随机采访了21名家长,其中14名家长对于“未成年人游戏充值、网络打赏无效”拍手称快。“未成年人游戏充值,就应该全额退还。”家长张先生表示,希望相关条款能倒逼游戏、直播平台履行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加大自身技术投入力度,设置有效的身份识别系统,“如利用人脸识别来限制未成年人充值、打赏。”二孩宝妈陈女士也表示,“家长无论如何绞尽脑汁严防死守,孩子都有一万种方法拿到手机。小宝才3岁多,操作起手机来毫不含糊。陌生人的手机一到手里,立马能从里面找出游戏来。如果不从源头上杜绝,防不胜防。”

家长黄女士则担心,未成年人游戏充值、打赏可退还,很可能致使部分家长放松对未成年人的约束与管理,将自身责任丢给社会,“就怕有的年轻家长,会打着孩子名义追回自己充值和打赏的钱。”家长刘先生则担忧,一旦一掷千金的虚荣心满足后,充值和打赏的钱还能追回来,孩子会产生“未成年人犯错不用负责任”的错误认知,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7位受访家长均表示,未成年人游戏充值、打赏可以一定程度退还,但不能全退。而且一旦出现第二次、第三次类似情况,所退金额比例应相应递减,甚至不退。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