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上戴帽、腰间系裙、脚上还穿鞋”的蘑菇就是鹅膏菌。
红网时刻记者 刘璇 长沙报道
6月份,雨水多,气温逐渐升高,为野外蘑菇的生长提供了充足养分,湖南进入野生蘑菇中毒高发期。特别是灰花纹鹅膏菌等剧毒蘑菇在省内多地生长活跃,有不明真相的群众因误采误食而引发中毒。
仅6月1日一天,湖南在道县、冷水滩等地相继报告5起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蘑菇中毒事件。
据湖南省疾控中心食源性疾病监测显示:近5年来,全省发生野生蘑菇中毒1000余起,发病人数3700余人,死亡74人,均为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蘑菇所致。
野生菌味道鲜美,但乱采乱食,一定会让你悔青肠子。
6月初,湖南相继报告5起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蘑菇中毒事件。
6-7月的湖南鹅膏菌生长旺盛
野生蘑菇一年四季都有生长,但在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的生长季节在6-9月份,毒蘑菇生长的季节也主要集中在6-9月份。例如,在广东,剧毒鹅膏菌3月份就开始出现,但在湖南,剧毒的鹅膏菌主要集中在6-7月份生长、亚稀褶红菇集中在7-8月份生长。
就目前湖南来说,剧毒的鹅膏菌正在疯狂生长。
据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专门从事毒蘑菇研究的教授陈作红介绍,在我国,导致中毒死亡的70%是由鹅膏菌属中的种类所引起,剧毒鹅膏菌是毒蘑菇中比较好识别和区分的,它同时具有菌盖、菌柄、菌环和菌托,通俗地说,就是“头上戴帽(指有菌盖)、腰间系裙(指有菌环)、脚上还穿鞋(指有菌托)”的蘑菇就是鹅膏菌,这类蘑菇大部分是有毒的,因此,凡是“头上戴帽、腰间系裙、脚上还穿鞋”的蘑菇千万不能采食。
无毒鹅膏菌和有毒鹅膏菌的区别。
红黄鹅膏菌和黄盖鹅膏菌的区别。
“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也难辨野生蘑菇有毒无毒
避免野生蘑菇中毒的最好方法,就是不采不食。因为还有相当一部分野生蘑菇,即使你是“孙悟空”,火眼金睛也难辨有毒无毒。
陈作红提醒,网上流传的民间鉴别毒蘑菇的方法,是存在一定误区的。
有人认为,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颜色普通的蘑菇没毒。事实上我国的一些剧毒蘑菇,如灰花纹鹅膏菌、亚稀褶红菇都是灰色的,致命鹅膏菌、裂皮鹅膏菌都是纯白色的。
还有民间的“土方法”说,蘑菇跟大蒜、大米、银器、瓷片等一起煮,颜色变黑有毒,没变颜色就无毒。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我国的一些剧毒蘑菇跟大蒜、大米一起煮,大蒜、大米的颜色并不变黑。
还有人想当然地认为,生虫、生蛆的蘑菇没毒。其实很多昆虫、动物对毒素的吸收与作用跟人是不一样的。剧毒的鹅膏菌成熟烂掉后很容易生虫,生蛆。甚至剧毒的鹅膏菌经口服喂养小白鼠,小鼠都不会死。
还有一种说法,受伤变色或者有分泌物的蘑菇有毒。其实受伤变色或者有乳汁流出是很多科属例如牛肝菌科、红菇科的一个特征,实际上,牛肝菌科和红菇科的很多种类是可以食用的,因此,不能凭受伤变色或者有分泌物来判断蘑菇是否有毒。
另外,有人觉得,长在潮湿处或家畜粪便上的蘑菇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这种想法也是错误的,蘑菇的有毒无毒与生长环境没有关系,因为有毒蘑菇与其他蘑菇生长的环境是一样的。
“不要相信民间所谓的鉴别毒蘑菇的方法,都不靠谱,很多毒蘑菇跟可食的蘑菇形态极其相似,肉眼难辨。”陈作红说。
拍照发朋友圈也许能救下一命
湖南省疾控中心专家支招,如果一定要吃野生蘑菇,在吃之前,最好先拍个照,发个朋友圈,留下野生蘑菇照片,以防万一中毒便于医生救治。
但是野生蘑菇最好不要给小孩、老人吃,省内蘑菇中毒60岁及以上老人占20%,该年龄组病死率最高为4.76%。
吃野生蘑菇的同时,不要喝酒,误食有毒野生蘑菇同时喝酒会加快毒素的扩散和吸收。也不要吃太多种,如误食多种有毒蘑菇,不利于治疗。一次不要吃太多量,每个人体质每一样,耐受力也不一样。
最后,如误食野生毒菌,中毒后千万不能大意,一定要第一时间去医院检查和及时治疗。陈作红特别提醒,凡是误食后有潜伏期在6小时以上的,也就是说吃了蘑菇后6小时才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型症状的,一定要及时送至大医院去治疗。因为肯定是误食了含有剧毒鹅膏菌的种类,会导致急性肝损害,如果不及时治疗,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