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炊烟丨道县修义村:扶贫拔穷根,看我“七十二变”

2020-07-05 17:58:56 红网
作者:王义正 何青 李长宏 王进文 唐芳敏 编辑:李丽
字号:

编者按:十八洞村是全国精准扶贫村级样板,为更好展示湖湘人民用双手书写追梦小康路上的印记,解读更多的“十八洞村”现象,红网派出多路记者,深入多个乡村一线,蹲点采访拍摄,记录精准扶贫以来的乡村巨变。红网时刻新闻推出“扶贫印记”“幸福的炊烟”等融媒体主题报道,让普通大众跟着记者的镜头,感受脱贫攻坚路上,奋斗者们别样的芳华和人与土地根脉相连的深厚情感。

村内绿化.jpg

道县修义村有600多年历史,村里仍保留着许多古建筑。

微信图片_20200615121110.jpg

当地有名的“五进堂”,始建于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距今有214年的历史。 何红福 摄 

红网时刻记者 王义正 何青 李长宏 王进文 实习生 唐芳敏 道县报道

修义村地处宜山岭脚下,距离道县县城13公里,距梅花镇政府3公里,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村落,下辖修宜、大路边、小山屋、二塘4个自然村,农户539户2363人。

然而,修义村却多山林,全村耕地只有1536亩,人均耕地仅半亩多,且土地贫瘠,全村无溪,是道县有名的干旱死角村和省级贫困村。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92户423人,几乎占了全村六分之一的人口。

2018年,永州市委组织部驻点帮扶工作队进入修义村,进行重点帮扶。两年多来,村里通过发展香芋、葡萄、猕猴桃、柑橘、油茶、烤烟、生猪养殖等扶贫产业,旧貌换新颜。如今,全村424名贫困户已全部脱贫出列,贫穷正在成为修义村的历史。

蔬菜基地无人机喷洒农药.jpg

村里的芋头种植基地,农用无人机正在进行植保作业。

葡萄园硕果累累.jpg

村里的葡萄种植基地。

扶贫拔穷根

修义村的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然禀赋的先天不足。在以土地作为最基础生产资料的农村,“人均半亩田”的窘境,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缺乏产业思维的年代,无异于一只命运之手扼住了修义村发展致富之路的咽喉。

2018年,永州市委组织部驻点帮扶工作队进入修义村,很快就找到了贫穷的“病灶”,开出了对症的药方。

“这里一定要搞产业,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增加土地的生产附加值,否则无法打破缺地的桎梏。”永州市委组织部驻修义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蒋军星告诉记者,入村第一天,工作队就开始走访调查,寻找修义村的“穷根”所在。

在驻村工作队、村支“两委”的努力和后盾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修义村掀起了一场“三变”改革。通过整合全村土地、山林资源,共规划蔬菜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生态水果种植园、生态养殖基地、烤烟种植基地、油茶种植基地等6个产业地块,推动产业升级发展。

“改变原来村里零零散散、小打小闹的农业格局,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蒋军星说,把村里有限的资源拧成一股绳,是这几年村里能得到发展的关键原因。

村内路网.jpg

修义村的航拍,新硬化的道路网一目了然。(何红福 摄)

“空心”到“实心”

为贫困人口创造稳定的增收渠道,是实现脱贫的重要一环。而发展产业,无疑是不二选择。

修义村村民何来喜家曾经一度在贫穷的“泥沼”中挣扎,2014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靠着种植烟草、承包村里的养猪场,一跃成为了村里的致富能手,家里的生活条件也实现了质和量的双飞跃。

在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村里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流转耕地900余亩、山地1200余亩,建成香芋、葡萄、猕猴桃、柑橘、油茶烤烟、生猪等多个种养殖基地,通过投资入股、协议用工等方式,利益联结贫困户232人,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目前,全村42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脱贫出列。

此外,村里还开发建成了年出栏2000头生猪的标准化养猪场、120KW光伏发电项目、入股蔬菜基地等3个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同时签订了土地入股药材基地、资金入股第二期葡萄园项目等协议,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为村里的发展建设积攒了后劲。

随着一个又一个产业在村里生根,一个又一个项目在村里落地,原本“一穷二白”的修义村愈发有“质感”。村民在村里越来越有奔头,让原本几近“空心”的村子,渐渐“实心”起来。

“预计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35万元,村民的人均收入更是连年增长。”修义村一名村干部说。

文化广场.jpg

在文化广场上休闲的村民。

旧貌换新颜

“这两年,村里的变化不是一点点大。”何来喜的大儿媳妇告诉记者,如今村里的路都硬化了,路边还安装了路灯,村里建起了文化广场,晚上还可以去跳广场舞。

驻村工作队进驻后,在工作队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新建了5公里环村公路,硬化村内路面通达自然村各家各户,全覆盖修建农田机耕道,全面改善了村民出行和劳作条件。

同时兴修2000米水渠,维修加固深井湖、二塘、小山屋水库三处山塘,投资160万元为家家户户接入集中供应自来水,解决了村民饮水用水困难。

“光有物质还不行,扶贫首在扶志。”蒋军星告诉记者,改变村民的精神面貌一直是工作队的重点。

为此,村里花大力气改扩建了500平方米的村综合服务平台,新设便民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标准化村卫生室、文娱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留守儿童室,建好乡村党校教学点,将党建阵地打造成联系服务群众的纽带。而且依托古木参天的村中空地,投资25万元建起一座小游园——修义文化广场,丰富了群众文娱生活。

此外,还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近年来,修义村拆除平整空心房1.3万平方米、改造旱厕182座,并全面复绿复垦,家家户户安装水冲式厕所。

在村道旁栽种了大苗红叶石楠378棵、红叶刺木110棵,升级改造村内主干道铺设草砂路600米,整村安装亮化路灯200盏,全村旧貌换新颜。这个曾经的省级贫困村,如今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示范村。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