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优秀大学生党员、湖南大学博士研究生陈谨林。
2019年,陈谨林作为团队负责人的创业项目《磁阻尼——消能减振新技术》,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全国总决赛金奖。
红网时刻记者 吴公然 实习生 李丽璇 通讯员 王紫伦 长沙报道
建筑、桥梁和高耸塔架,要扛住狂风、地震;高铁要顶住几百吨列车疾驰时带来的振动,都需要发挥阻尼器作用,使高速振动瞬间“情绪冷静”,以保障基础设施免遭振动破坏,从而维护人民群众人身安全。
传统的油阻尼器因漏油而失效的难题已困扰减振专家几十年,而更为先进的减振技术却受到国外封锁,卡住了我国提高基础设施以及国防军事设施减振技术水平的“脖子”。
“脖子”被“卡住”,如果不尽快挣脱和突破,便有“窒息”危险,承受着无法呼吸的痛。
湖南省优秀大学生党员、湖南大学博士研究生陈谨林带领团队研发出全球首创的新型磁阻尼技术,一举解锁“卡脖子”,中国人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飞跃。
人生中的那阵风将他吹往另一个航向
另立门户,完成对传统技术的革命,这并非仅靠运气。
十年磨一剑,方能一剑定乾坤。
10年前,陈谨林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也开启了科研攻坚克难之旅,专注于新型磁阻尼减振技术研发。
“我的专业是桥梁设计,完全没想过现在会研究国际尖端技术,更没想过去创业。”和大多数学生一样,10年前陈谨林期待着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随着经历累积,在湖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陈谨林,还是遇到了人生中的那阵风,将他吹往另一个航向。
陈谨林的人生和磁阻尼事业相交于10年前的厦深铁路榕江大桥,那是磁阻尼技术在实际工程上的第一次应用。
“我那时跟团队的老师和师兄一起在榕江桥上待了一个星期,见证了阻尼器安装到桥上的整个过程。”当时的陈谨林对磁阻尼减振技术心怀向往,在心底默默埋下种子,等待它生根发芽。
中国人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飞跃
硕士毕业之后,陈谨林到了一个大型国有企业上班,但他工作之余仍然与硕士阶段的导师陈政清院士保持密切学术联系,几乎将休息时间全部投入到陈院士团队的磁阻尼技术研究当中。
“当时,我们已经做坏了6个阻尼器样机,但我们始终坚信这件事情从理论上来说是可以实现的。”陈谨林坚信,只要团队“终日乾乾,与时偕行”,一定能取得新的突破。
通过亲身参与磁阻尼的研究,陈谨林逐渐意识到,磁阻尼技术除应用于桥梁建筑,还可以应用于轨道列车、汽车、输电塔架以及军工等领域。
也就是说,磁阻尼技术可以大幅提高我国基础设施以及国防军事设施的减振技术水平,助力我国减振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于是,陈谨林放弃稳定的工作,回到陈院士团队读博,全身心投入科研和创业。制心一处地专注研究,让新型磁阻尼减振核心技术突破,成功在多个重大项目中得到应用,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上海中心大厦等大型建筑的抗风抗振能力提升至国际领先水平,为电力生命线工程的输电塔架提供台风作用下的安全保障。
从此,中国人在阻尼技术上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飞跃。
既当实验室里的“学者”更做开拓路上的“行者”
从满脑袋“问号”,到一步一步摸着石头过河,最终把“问号”变成“句号”,新型磁阻尼技术从怀胎10年到一朝分娩,不知耗费了陈谨林团队多少心血和汗水。
然而,陈谨林团队并没有止步于此。他们既当实验室里的“学者”,更做开拓路上的“行者”。
为了将全球首创的新型磁阻尼技术落地生产,2016年,陈谨林同湖南大学的几名老师、同学联合创立湖南省潇振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推广、发展磁阻尼。
2019年,陈谨林作为团队负责人的创业项目《磁阻尼——消能减振新技术》,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主赛道中荣获全国总决赛金奖,实现了湖南省在该项大赛中“历史性突破”。这一项目凭借其减振技术领先、供应管理完善、市场前景广阔等特点,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与赞誉。
对于未来的发展,陈谨林及其团队有着清晰的规划,“国际领先的磁阻尼技术将以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提高我国军事装备的减振技术水平为己任,为中国制造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