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陈珉颖 李赛凤 实习生 李芊芊 长沙报道
长沙市芙蓉区远大路118号,是个不起眼的门店,这里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唯壹捞刀河刀剪制作技艺传承发展中心的展示厅。
只有老长沙人才知道,这里能买到正宗捞刀河纯手工制作刀剪。
捞刀河刀剪,与北京的王麻子、杭州的张小泉并称为中国三大名牌刀剪,2016年被定为湖南省人民政府第四批省级非遗代表项目。
“捞刀河纯手工刀剪,以前可是响当当的名牌”,17岁入厂学做刀剪,从业40多年的吴干军,现是捞刀河刀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在大家用的少了,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来学这门手艺。”
“泥浆拌水喷满身,身系围腰似盔甲”
时间回到1979年8月1日,当时17岁的吴干军被招工到捞刀河刀剪厂工作,跟着老师傅学手艺。至今已从业超过40年。
“我到的第一个地方是磨剪班”,吴干军的语气中透露着自豪,“会做菜刀的师傅不一定会做剪刀,但能做剪刀的人一定能做菜刀。”
一把捞刀河纯手工刀剪,从无到有,要经历选材整样、淬火、抛光、磨口……工序复杂。不分春夏秋冬,红通通的火炉旁,一干就是8小时起。
“整日机声震耳鸣,泥浆拌水喷满身。身系围腰似盔甲,剪似钢镖执手中。水雾带砂红星闪,满脸灰尘像包公。”
22岁,已在捞刀河刀剪场工作六年的吴干军因未能完成一天磨370把剪刀的任务被扣工资,为表不满,作了这首打油诗。
“现在回想也正是师傅的严格才让我系统掌握了捞刀河刀剪的制作工艺。”
厂子没了,但捞刀河刀剪还在
“机械生产的刀剪,韧性不高,容易缺口。”
吴干军介绍,捞刀河纯手工刀剪的制作工序中,最关键的是选料和淬火。淬火也就是“热处理”,这是改变内部金相组织结构密度的关键环节,刀的韧度和硬度,最终都是靠淬火达成的。因此,捞刀河刀剪“一把能用几十年”。
2016年,国营捞刀河刀剪厂倒闭,吴干军下岗。
“我在一家混泥土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一个月几千块钱,也算稳定,但总觉得几十年的手艺就这么丢了,老祖宗的智慧没人传承,舍不得。”
因为这种不舍,吴干军和妻子开起了自己的作坊和门店,一边招收学徒制作刀剪,一边做些刀剪的零售。
直到捞刀河刀剪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技艺传承发展中心成立,吴干军觉得自己的坚持终于有了些收获。
希望退休之前能再带几个徒弟
张磊是吴干军的侄子,也是吴干军的徒弟。
本科学习电子商务的张磊现在一家汽车科技公司做生产管理。从2016年开始,他利用业余时间跟着吴干军学做刀剪。
“小时候偶尔会跟着爷爷到厂里玩,看到很多老师傅在做刀剪,那时候大家用的都是纯手工刀剪。”张磊的爷爷也是捞刀河刀剪厂的老员工,是吴干军的岳父。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磊的妈妈让张磊帮忙磨刀,磨了两个小时也没磨好,这让张磊突然想到小时候跟着爷爷到刀剪厂的所见所闻。
“我爷爷做了一辈子,叔叔又做了大半辈子,在我们这一代丢了的话,太可惜”,对于张磊来说,学习刀剪制作技艺,也是对父辈的传承。
“学了四年,能做到七八成了”,吴干军这样评价自己的徒弟,“有些细节还要多注意,速度还要快一点。”
因为工作环境的艰苦和有限的收入,愿意入行的年轻人很少,对此吴干军表示理解:“毕竟还要养家糊口,寻求自我发展。”但今年58岁的吴干军还是希望能在退休之前再收两个徒弟:“有年轻人学,这行就有希望。”
来源:红网
编辑:陈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