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南华大学教授邹海贵带着2名同事,来到涟源市古塘乡申家村开展驻村帮扶,成为村里第一书记。
教书匠来扶贫,是纸上谈兵还是蹒跚行路?
2020年8月21日,邹海贵拿出厚厚几摞材料,笑着向记者展示:“这就是我的帮扶答卷!”
申家村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6.3%降至去年的0.3%,成为湖南省壮大集体经济示范村,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实现整村脱贫。
在我省今年4月启动的脱贫攻坚一线干部考察中,邹海贵获得好评。
行10万里路,传授技术“拔穷根”
走进申家村,让人感受最深的就是挂在村民脸上的笑容。这种发自内心的精气神,让人如沐春风。
“村里边来了文化人,办了讲习所,邀请专家带着我们学知识、钻技术,做新时代农民。”贫困户张新梅说。
“创办申家村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最初源于村民对工作队的不信任。”邹海贵介绍,工作队刚进村时,村民们认为教书匠搞不好扶贫。邹海贵走访发现,申家村地处偏远,信息闭塞,许多村民在煤矿关停后,没了活计,懒汉盛行。扶志、扶智、扶技,是大学所长。于是,申家村“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应运而生。
“我的养鸡技术就是从讲习所学来的。”2018年6月,康雄光抱着试试的心态参加养殖培训班,知晓他有养鸡想法,邹海贵不仅帮他建养鸡场,养了800只鸡,还与南华大学对接,给他当起了送货员,当年纯收入超过3万元。村民们钱包鼓了,笑容也多了。
“扶贫不是做慈善,不能养懒汉。”邹海贵募集资金6万余元,作为“帮扶公益金”,按照分类实施、强化奖励原则,统一采购生产物资帮扶贫困户、奖励“勤劳致富”典型与贫困学子。
两年来,邹海贵总是开着车四处奔波,10万里车程跑出了村民重拾的信心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促10年进步,守护健康“治穷病”
顺着山路盘旋而上,大约1小时车程,抵达海拔686米申家村村部。村部旁,一座崭新的村卫生室格外醒目,老村医康汉村正在诊断室给65岁贫困户吴胜轩诊病。
“以前没想过,有一天会坐在舒适宽敞的空调房给人看病。”谈起村卫生室的变化,康汉村总有说不完的话。
申家村有53户贫困户,其中一半以上因病致贫。以前村民看病,就在康汉村20平方米的土砖房里。医疗条件差,村民有点小病就拖着,最后小病拖成大病。
为了解决村民看病难,那段时间,邹海贵经常熬夜整理申请资料,反复对接职能部门。终于,争取到80万元资金,为村里新建一个150平方米的标准化卫生室。
“他办公室的灯,经常从晚上亮到白天。”村党支部书记吴以呈说,村部卫生室施工期间,邹书记劳累过度背部出现脓肿,但放不下卫生室改建工作,于是背着引流袋忙前忙后。
针对申家村29名因病致贫贫困户,邹海贵找到南华大学张灼华、姜志胜等多名医学专家,担任他们的帮扶责任人,对症下药。对于不方便取药的,邹海贵和队员们免费送药上门。
“除了送药,邹书记每次来还会给我带点米面粮油,陪我唠上半天,鼓励我好好养病。”贫困户吴展说。
不仅如此,邹海贵积极与南华大学对接,推动创建古塘乡健康扶贫基地,组建支医团、开通远程诊疗、免费培训村医。“邹书记用两年时间,推动申家村乃至整个古塘乡卫生健康事业向前迈进了10年。”古塘乡卫生院院长吴勇湖说。
得10分好评,崛起产业“摘穷帽”
溪流淙淙,晨雾缭绕,申家村生态果园散发出阵阵清香,金秋梨和黄桃分山而栖,互相问好。机耕道旁,格桑花迎风而舞。
“基地现有200亩金秋梨,100亩黄桃。目前,黄桃已挂果,明年就能进入丰产期。”邹海贵说。
申家村以前没什么产业,村民守着几亩薄田过日子。留下带不走的产业,是邹海贵心头的一件大事。适合种什么?养什么?邹海贵召集大家一起合计。
申家村土壤天然富硒,利于种植特色作物,发展富硒产品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市场前景。2018年,邹海贵制定《申家村产业发展规划》,采用“合作社+农户”方式,先后投入近300万元,建设300亩生态果园、富硒稻米加工厂、稻田养鱼基地和走山鸡养殖场,“一主三辅”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仅一年多,申家村增加村集体收入近20万元,顺利摘掉省级贫困村的“帽子”。
大米有了,鸡也有了,瓜果逐渐成熟,邹海贵化身义务销售员,积极推进“以购代捐”“以购代帮”方式,建立农产品销售微信群,并与南华大学后勤集团签订购销合同。
脸庞由白转黑,鞋子由新变旧,邹海贵用脚丈量土地,用专业与汗水提交了一份泥土味十足的“帮扶答卷”。
■考察调研手记
4月至6月,按照省委决定,省委组织部派出考察组,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开展专项考察调研,了解掌握脱贫攻坚一线干部表现,发现识别优秀干部,为基层干部加油鼓劲。
考察调研组到涟源市申家村走访调研,当地百姓说起邹海贵,无不交口称赞。邹海贵举办的“申家村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帮助村民“富脑袋”;联系南华大学捐献的医疗设备与村医培训,给村民“强身体”;发展稳得住、走得远的好产业,带领村民“奔小康”。
考察调研组组长伍英说:“邹海贵对待扶贫工作是百分百投入,成效显著,基层干部群众对他赞誉有加,称他是申家村的‘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