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在地艺术,让美育沁入大山泥土。
山里娃创作的影像展示。
美育的种子如何落入乡村?文化扶贫如何在大山里生根?孩子们如何用镜头记录自己的成长以及家乡脱贫的历程?这个夏天,一场山里娃创作的影像展绽放在湖南安化的烟溪小镇。
别在发间的野花,咧嘴一笑露出的缺牙,被风扇吹到抖动的下巴……每一样细小事物,在镜头下成倍放大。孩子的世界纯粹、专注、心无旁骛,他们像对待整个世界那样对待来到眼前的一只蜻蜓、一颗杨梅,还有小伙伴有意无意闯进来的一张脸。无论是笑脸还是扮鬼脸,都是这座小镇的丰富表情。
从冰墙开一个洞,窥见“遥远”的烟溪“雪国”;让碎裂后的烟火,变成幻境里的火树银花;用一只发光的“上帝之手”,指挥操场上一幕幕游戏……孩子能找到启动相机魔力的那只秘密按键,他们马上就能利用各种小道具,自编自导,拍出心里的“超现实”。童年创造,百无禁忌,他们都是光影魔术师。
借用双杠,把自己变成开天辟地的盘古;将几只篮球,导演成一场飞升的白日梦;抱着相机,一张乒乓球桌就是此刻独属于自己的乐园……学校里有什么?孩子的答案,一定跟大人不一样。校园无限大,因为他们总能找到自己的秘密基地;是校园,更是游乐场。
林间扛锄头的村民,十八渡水库里的渔歌,街道上残障人士的表演……从小学拍到中学的小摄影师,已经开始尝试把镜头移向校园外,对准街巷、市场、小镇的日常生活。他们是此时此刻中国山村真正的亲历者、见证者;因为一只相机,他们无形中还成为了记录者。这些从专业技术层面来说或许并不是那么“完美”的照片,其所包含的内容,即是乡村未来的时间标本。
“小镇脸庞”“创意童年”“秘密基地”“小镇日常”,四个小章,构成此次“脸庞·小镇”——2020“山里娃”烟溪特展。我们都来自童年,从童年出走,但永远走不出它的边际,那里有我们整个人生的跑道和版图。四个小章既是并列关系,又互为递进;那里有山里娃层峦起伏的童年,也有我们每一个人远去又不曾消逝的童年。
展览呈现在烟溪镇完小,这里也是许多参展小摄影师的学校。共分为三大展区:主海报区,9幅“大头照”悬挂于教学楼上方;羽毛球场,展出“小镇脸庞”“创意童年”“秘密基地”“小镇日常”等四个主题的80余幅摄影作品;报刊亭区,“小记者作业大赏”大篇幅展示着山里娃当小记者的体验和感受。此外,羽毛球场还设有“小镇照相馆”和“涂鸦吧”两个互动区,每日前150位观展人在“小镇照相馆”享受惊喜拍摄,而所有观展人都可以来到“涂鸦吧”进行天马行空的现场涂鸦。
布展充分利用乡村校园本身的空间、场地和材料,教学楼外墙、羽毛球场桌椅、报刊亭,都是我们的展区。物尽其用,也是爱和美的表达和途径。孩子的展览,也要有孩子的天真。
此次展览展出作品全部遴选自“露珠计划”的孩子们近一年拍摄的七千多张影像。“露珠计划”是湖南太阳慈善助学基金会针对农村孩子的艺术公益项目,通过发放二手相机、建设农村在线摄影课堂等方式,将美育引入乡村学校,鼓励他们透过影像记录生活、表达自我。每年为孩子们举办一个展览,已持续4年。
“露珠计划”的初衷,只是为了给山里的孩子们多一个观看世界的视角。但慢慢积累下来,通过一年一年观看孩子们的照片、呈现展览,我有理由相信,相比专业摄影师、采风团,他们是更直接、更生动、更真实的记录者。校园、村庄和小镇,在他们的镜头下一年年变化,一年年不同,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家乡脱贫的历史进程,呈现着乡村振兴的步伐和文化价值。
这也促使我们首次将展览办进小镇,办进学校。山里娃自己创造的影像,应该离他们生活的土地更近,所有的小镇居民都是观展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在地艺术项目,让美育和美本身,更深地沁入大山的泥土。
孩子们的作品,在未来或许能成为这一特殊历史时段中国山村的影像档案。他们拍下了一张张脸庞,见证了彼此的成长,也不知不觉、活活泼泼地记录了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