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县星星村,刘奕辰种植基地的大本营一片生机盎然。
文中主人公刘奕辰,经历过2003年非典,也经受了创业以来“最难忘”的2020年春节,更被感召投身到生产自救、防控防疫的一线。
基地员工在管理果树。
“担忧”,是疫情期间国内民众的主流情绪。这是2020年1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的社会心态》报告中的结论。
走过疫情的人们在复盘中,把灾难当成心理成长的契机,促进个体心理和全民心理建设。文中主人公,经历过2003年非典,也经受了创业以来“最难忘”的2020年春节,更被感召投身到生产自救、防控防疫的一线。如你我一般,疫情下他经历惶恐、镇定、奋起、从容……读他的故事,亦是回味你我的“疫样人生”。——题记
红网时刻记者 杨斌 衡阳报道
新冠疫情的脚步渐行渐远。
阳光照耀在衡阳县星星村,老刘种植基地的大本营。领着朋友走在绿意流淌的果园,“检阅”这片种满各种名贵果树的种植王国,老刘脸上一扫阴霾。
“老刘”大名刘奕辰,因其成熟人称“老”刘。今年26岁的他,18岁开始创业,如今“有山有水有点田”。
“今年疫情损失不小,等扛过了,明年的头等大事是结婚。”阳光下,老刘半是发誓半是许愿地说。这时的他,俨然把这次疫情当门槛,“跨过就算成人”。
“疫情下的加减法:行事狼性,心态佛系”
朋友的到来,让老刘话也多了起来。
年初的几个月,疫情成为人们关注的头等大事——社交媒体上呈现的人们居家生活,有的在家扮怪兽吞吐小汽车,有的在阳台上跟邻居云蹦迪,有的在家拿平底锅玩冰壶……
疫情下的人生百态,每个亲历者都无法自诩轻松。
老刘也不例外。除了面临生命之虞,还经受企业生存大考。
1月23日,湖南启动疫情防控一级响应时,老刘心里咯噔一下。作为一家90后团队成立的农业企业,生存是前提。老刘唏嘘,资金短缺和起初老百姓的不配合,曾经是他们创业以来面临的最大困难。
“但是,这次(疫情)才是我们经历的最大一次危机。”严重到何种程度?“年前从山东、浙江购买的果树苗,因为疫情请不到人工,苗下不了地,也延误了开花期的营养、清园、除虫等工序,二千棵苗快要干死了。”公司创始人之一的刘正基说。
常年驻守星星村的刘正基,按计划正月初八来这里租用的办公室上班,结果被房东拦着不让进屋,同时也找不到当地老百姓来做事,“没办法,导致我们很多工作开展不了。”
坏消息接踵而来,以前每年基地产品年底售罄,今年很多产品还积压在库房,每烂掉一个果子,老刘心里就抽搐一下。
但是,公司上下二十多口人的工资,租借土地和民房的各种费用,一分都不能少。
“保守估计,疫情造成的损失至少为六、七十万元。”老刘有些沮丧。
今年疫情,老刘有种蔬菜的朋友蔬菜卖不掉,从事养殖的朋友也是一样。“这次疫情对我们搞农业的,是一次警钟,抗风险意识缺了只会吃大亏。”
痛定思痛,老刘决定做加减法。“今后,公司做什么事不能单一化,经营上要更加狼性,要做好预案防范风险。也要有佛系笃定的定力,留得青山在,还怕我们的目标不能实现吗?”
“从非典到新冠疫情:内心变得柔软”
疫情,改变了生活,也带来了思想的洗礼。很多人懂得了,“生命中,总有难以承受的痛。微笑着面对,向最好的结果努力”这句话的分量。
对老刘来说,“疫情让人看清了很多东西。从非典到新冠疫情,心变得越来越软。”
2003年非典疫情肆虐时,老刘刚上小学三年级。留在他脑海里的画面是,“电视里说广东严格控制人员出入,还号召人们不要吃野生动物,比如果子狸。”
“当时国内物资比较匮乏,看到武警战士维持秩序时,只是戴着一个很简单的口罩。”最严峻时,老刘就读的学校还给每一个学生发了一个口罩。戴得发黑了,还在戴——“没办法,没有可替换的。”老刘记得。
现在,感觉整个社会应对危机进步非常大。“尤其是对一线的医护人员的防护,做得比较到位。还有,大数据对谁坐过什么车,到哪去了接触过什么人,可以分析人员流动情况,找到接触感染的人,这些在原来都没法想。”
这次疫情,给作为党员的老刘也上了特殊一课。
“祖国在变强大,科技在进步,14亿人民能做到令行禁止,这就是大国力量。” 当老刘看到,很多白衣天使不管是党员还是非党员,都主动请缨奔赴一线时,“对我是很大的触动。他们是最可爱、可敬的人。我们懂得了感恩和善待他人,所以觉得要做点什么。”于是,当地交通劝导、上门帮隔离的人量体温、带头捐款捐物的队伍里,时不时出现老刘和伙伴们的身影。
3月20日,主动为村民代销农产品、为抗疫捐助资金和物资的老刘,被评为“衡阳市防疫防控优秀青年志愿者”……
“直男的觉悟:为爱的人种树”
疫情下,长期封闭空间的生活对人性是次考验。因此,这次疫情考验的不仅是政府和社会,还有每个人。
疫情期间,无法开工的老刘和父母朝夕相处。一向粗放的老刘,发现父母渐渐在变老。
这让每天关注疫情的老刘变得深沉起来。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双亲都是医生的小伙子,因为感染病毒离世,离别的场景触动了他的内心。
新闻里看多了生死离别,老刘感觉自己对亲情、爱情、友情也有了更多的渴望。
“有时间就多陪陪他们吧,毕竟就像大家说的,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最先来临。”
说起来,在农村摸爬滚打的老刘,如今“皮糙肉厚”,可在爸妈眼中,依然是那个值得疼爱的“满崽”。
和天下父母一样,“望子成龙”是亲子关系间永恒的宿命之一。少年刘奕辰表现不凡,是远近闻名的发明大王,还获得过衡阳市表彰。但是,最后一次顺从父母的老刘,遵循母亲的建议填报了高考志愿的会计专业后,大学毕业却如一匹野马,从此不受节制。
这让老刘和父母间有了些难言的距离感。长期扎根农村,让父母对刘奕辰也产生了更多的忧心。
“他们觉得我可以谋份更‘体面’的工作。还有一部分亲戚对我持怀疑态度,看我到底可以蹦跶多久。”
憋着劲的老刘,从一名怀揣创业梦想的毕业生,到先后被评为衡阳市创业带动就业示范典型、青春扶贫先进典型,,荣获衡阳青年五四奖章,他意识到,“父母看自己的眼神变了。”
为此,他决定,疫情结束后第一件事,就是“种树、种树!”这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回答倒蛮符合老刘一贯的“无厘头”。他解释,“种树是我的事业,也是我回报家人、爱人、友人的途径。”
种树也是对七年来不离不弃的女朋友的交待,“种下致富树,女友娶进门。”老刘笑着说。
希望就在眼前。基地一公里外,是王夫之纪念馆,老刘希望种植基地能搭上文旅产业的便车。“只要明年苗都长起来了,到时候漫山遍野的黄桃林、李子园、无花果林……我相信一切会走上正轨。”
相关链接:
礼赞功勋·湖南记疫丨复盘湖南“疾控福尔摩斯”那些惊心动魄的时刻
礼赞功勋·湖南记疫丨扎硬寨打硬仗 湖南筑起钢铁般的“红色长城“
礼赞功勋•湖南记疫|解码人类,每一次的胜出都是社会免疫力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