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精准扶贫7年路,春华秋实,三湘巨变,一个个脱贫致富的梦想,在时光的酝酿里,变为现实。一部饱含家国情怀和人情温暖,以全面反映湖南精准扶贫历程为题材的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即将揭开神秘面纱,与观众见面。近日,记者走进排练现场,对话台前幕后,揭秘这场舞台盛宴背后的动人故事。
红网时刻记者 袁思蕾 胡弋 朱玉涵 长沙报道
今年4月,冯必烈完成了《大地颂歌》的第一版剧本,也刚刚好迎来了自己的孩子降临人世,他说,“这个剧对我来说,是很有意义的。”
9月11日下午,《大地颂歌》编剧、作词冯必烈接受了红网时刻记者的独家专访,聊起了创作这部剧的心路历程。
在采风中汲取灵感 创作素材源自真实生活
“精准扶贫不就是发钱吗?”类似的话出现在了《大地颂歌》的一幕剧情中,而这句话最初是冯必烈在采风中听到的。
“他们想象中的精准扶贫就是发钱,甚至有人把工作辞了,要回来分钱。”冯必烈在采风过程中了解到,国家刚开始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的时候,许多人对于“什么是精准扶贫”并不理解,而这也导致扶贫干部刚开始驻点工作时十分被动,遇到了一些困难,要做大量的解释说明工作。还有,当地的大量年轻劳动力想通过外出打工改善家庭条件,而不得不把家中的孩子和老人留在大山深处。
“这种感受很真实。”冯必烈说,通过采风,他理解了贫困地区的人们内心那种纠结又撕裂的感觉,由此,他创作出了源自真实生活、同时经过了艺术加工的剧本和台词。
“古老的湘西,美丽又贫瘠,我为了生计,向山要地”
“要告别往昔,就要拼上全力,凿向那贫穷,争一口气”
“回头望脚下,是故乡土地、土地”
“祖辈的记忆,故土难离、难离”
“明天在哪里,我只能别离,留下了子女,山路崎岖”
“生养的土地,刻在心里,根扎在这里,怎么拔起”
……
《大地颂歌》的剧本创作始于2019年12月底。冯必烈在正式动笔之前,和主创团队的其他成员一同前往了十八洞村、夯卡村等地进行采风,实地感受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解了这里近年来的变化,面对面与经历精准扶贫工作的干部群众交流、座谈,而这些经历,最后都被他融进了剧本的创作中。
在扶贫事迹中收获感动 全情投入打造动人剧幕
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观众。在创作《大地颂歌》的过程中,扶贫路上出现的一个又一个扶贫干部给冯必烈带来了许多创作灵感。
从河北跑到湖南来义务扶贫的王新法,让长在北京、但老家在湖南的冯必烈特别有感触。
感动于王新法的扶贫事迹,特别是他的女儿王婷,在他去世后,来到他曾经奉献过激情和热血的地方追寻父亲遗志的事迹,冯必烈和主创团队在剧中创造了一幕动人场景:由万茜饰演的王婷,和由张凯丽饰演的另一位扶贫干部黄诗燕的妻子彭建兰,同时出现在舞台上,通过动人唱段联结,打破时空壁垒,把两位女性所代表的扶贫干部家属的经历、情感外化出来,让观众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更能体会扶贫干部的奉献精神。
文章未动立意先行 讲好精准扶贫中国故事
冯必烈说,《大地颂歌》是他创作的第一部以精准扶贫为题材的歌舞剧。因为有了这次创作经历,冯必烈对于“怎样讲好扶贫故事?”有了切身的感悟。
“首先,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明白做这件事的意义,要明确作品创作的立意是什么,之后的创作,就是技术上的事情。”冯必烈表示,作为艺术工作者,自己没有和身处扶贫一线的人一样去铺路修桥,没有直接去做过什么,但面对这么多冲锋在前的扶贫工作者,他觉得,自己有责任让更多人知道他们、了解他们做过的事情,并通过舞台艺术的方式展现他们的精神和力量。
“正因为知道做这件事情的意义,我们这个团队才会这么有凝聚力。”冯必烈说,在创作《大地颂歌》的过程中,主创团队的目标都很一致,那就是通过舞台艺术的形式讲好精准扶贫的故事,为此,他还推掉了一些工作,目的就是“想静下心来,把这个事情做好。”
来源:红网
编辑:王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