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胜利·决战决胜乡村述说丨石山农家伙食:“每天晚饭,加个青菜”

2020-09-18 18:01:52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编辑:胡冲
字号:

(9月16日,常宁市西岭镇石山村,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李伦玉(中)为村民讲解收割尾参的技巧。钱辉 摄)

初秋的午后,阳光正好。常宁市西岭镇石山村一棵老樟树下,一些村民在拉家常。不远处石山公园里,小朋友们尽情嬉闹。公园转角处,一股细流自林中涌出,妇女们在这里说着笑着洗衣裳。

“以前哪有这么好的日子过哦!”50多岁的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李伦玉看着眼前景象,感慨万千。

石山村位于常宁市东南部,属大义山脉山区,因山上多岩石而得名。全村1100多人只有200来亩水田,2014年人均收入仅2326元,是省级贫困村。“山上都是石头,土地贫瘠,老百姓们只能从石头缝里‘讨’生活。”

李伦玉领着记者,走在村里百亩荷园木栈道上,指着远处种满中药材的石头山说,石山村的变化,得益于扶贫工作队帮扶。

2015年,扶贫工作队进驻石山村,不仅带来了资金,还带来了新的理念。当时,种水稻是石山村主要经济来源,人均不到0.2亩水田,一年到头收入微薄。

“乡亲们,谁说我们石山村没有地?我们有石山,就要从石头缝里‘抠’出好日子!”有30多年基层工作经验的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张秋生,在详细了解情况后,决定鼓励村民在石头山上种植中药材,山下的田地则进行流转,由村集体统一经营。

石山村山上多岩石,但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只是零零散散,规模不大。“既然与石山村相邻的村子可以在驻村单位帮助下,大量种植中药材,说明这片土地是适合中药材生长的,为什么我们村不能种呢?”有了初步想法后,张秋生请来专家,对石山村的土壤进行检测,结果印证了他的想法可行。

说干就干。购苗、请专家授课,石山村村民在工作队帮助下,一边种植中药材,一边修建通向外界的公路。为了增加中药材附加值,工作队还在石山村修建了扶贫车间,用于中药材加工。

有了新的产业,还有了通往外界的路,村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2016年,石山村实现整村脱贫出列。2017年,石山村被评为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目前,石山村已种植尾参、枳壳等中药材1220亩。

(9月15日,常宁市西岭镇石山村,脱贫户李平粮在地里收获芝麻。钱辉 摄)

记者跟随着李伦玉,穿过荷园,沿着铺满红色砖块的人行道继续往上走,不时有骑着摩托车、驮着尾参等中药材的村民与我们打招呼。原来这两天,有几位采购商来石头村收购药材,村民们正在自家地里忙碌着。

“现在多好啊,我们村的中药材有了名气,不用出村,就有人上门来收了!”64岁的村民张照枋请了几个亲戚,将地里的尾参挖出、装袋。“这几袋可以卖8000多元呢,这是致富的好门路!”张照枋操着常宁话,一只手扶着装满尾参的袋子,一只手比划着,布满皱纹的脸上笑容灿烂。

贫困村民张照枋的妻子半身瘫痪,过去担心付不起医药费,张照枋每次带妻子去医院看病都小心翼翼。“如今政策好,我们有了医保,可以解决看病问题。我种了中药材,闲下来时又去村里打些临工,一年有3万多元收入。接下来,我还打算种植5亩枳壳。”张照枋说,“现在每天晚饭,加个青菜”,“以前是吃不饱、想肉吃,现在想青菜吃。”

随着石山村越来越有名,来村里观光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原在广东打工、从四川嫁过来的陈莉和丈夫瞅准时机,回到村里开了奶茶店,投资建了真人CS野战基地,准备大干一场。

“现在村里条件好了,我们在家挣的钱不比外出打工少,还能照顾家里老人和小孩。”陈莉抱着玩耍的儿子,脸上笑出了漂亮的酒窝。

■记者手记

“扶”出致富路,“种”出新生活

(9月16日,常宁市西岭镇石山村村民张照枋手捧丰收的尾参,笑容满面。钱辉 摄)

记者在石山村采访过程中,村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感谢政府好政策。

曾经家里贫困的张照枋不再担心患病的妻子用不起药;在外务工的陈莉两口子回到家乡准备大展拳脚;贫困村民李平粮说,他现在最大的愿望是儿子在城里买套房,送孙女去城里上学……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种植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曾经的省级贫困村,如今成了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石山村“石山”变“金山”,村民们也从“吃不饱”变成了“想青菜吃”。

一年年增长的收入,让石山村村民看到了希望,他们朝着“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越走越近。“接下来,我们计划投资建设传统红薯糖加工厂,为村民增收开辟新的道路。”村支书李伦玉憧憬着未来。

记者走在石山村里,百亩荷园里还未凋谢的荷花在风中摇曳,路边格桑花依稀还能看见盛开时的美丽模样,村民们脸上挂着发自内心的幸福笑容。

[责编:万枝典]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