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华瑶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最南端,距离长沙近500公里,有“省尾”之称。“老、少、边、穷、库”,是人们对江华的“旧记忆”。决胜全面小康,江华后发赶超,以产业项目建设的“江华速度”,跃升为“经济发展快县”。
翻开最近5年“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区”名录,江华年年在册,其中2016年、2017年为全省第一。去年,江华整县脱贫摘帽。国务院扶贫办第三方评估组认为,江华脱贫质量较高、群众满意度较高,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99%。
落后地区崛起产业高地
长期以来,由于地理位置偏远,江华对招商引资、发展产业信心不足,经济发展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状态。
“位置偏远也是优势!”永州市委常委、江华县委书记罗建华说的话振奋人心。江华人转换思维,将眼光投向距离更近的广东省,主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走上“逆袭”之路。
产业承接,唯快不破。江华通过提供“最简程序”和“全程代办”的“母亲式”服务,为地方经济和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贵德集团从签约到投产只花了150天,九恒条码从厂房建设到第一批产品下线只用了120天,“江华速度”势如破竹。
在湖南龙德晟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大圩分厂,100多名工人在忙碌着。今年该厂在当地复工最早、效益最佳,车间岗位“一位难求”。为了吸纳更多人就业,还开辟了40多个居家操作岗位。
2018年底,公司与江华签订投资协议后,仅用25天就投产,还在5个乡镇开设扶贫车间,工人多达150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300余人。公司去年销售额达1.2亿元,贡献税收100万元。
江华高新区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江华共引进项目200余个,内联引资200余亿元。江华高新区在全省139个省级以上园区综合评价中排名第19位。今年1至8月,全县111家规模企业完成产值109亿元,同比增长8.38%。
从“就业难”到“香饽饽”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江华探索实施“规模工业进园区、小微企业进乡村、农业产业建基地、旅游产业谋全域”的产业发展模式,让每一个劳动力要么有产业、要么有就业,全面小康底色亮、成色足。
“现在订单多,做不完,还分给周边县区去做。最怕招不到人,只要想干的我们都要,而且要想办法留住他们。”水口镇辉腾电子产品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余咏婷说。
车间效益好,扶贫自然有成效。大路铺镇洞尾村东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对此深有体会。以前受区位、资源条件等因素制约,许多江华人不得不外出谋生,且多数是苦工。现在村民们每天靠摘食用菌,轻轻松松月入3000元 。目前,公司与江华1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合作协议,帮助他们拓宽增收致富渠道。
江华小微企业已达到486家,吸纳1.3万个留守劳动力在家门口务工,其中贫困劳动力3724人,人均年增收2.4万元以上。同时,新增流转土地20万亩,建立农业产业基地183个;建成7个国家3A级景区,20个贫困村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年龄偏大和特殊贫困对象也能在家门口就业。
新思路改变旧田地
“以前发动搞产业,村民说村干部‘放空炮’。现在搞‘三变’(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有了本钱,做什么他们都支持。”白芒营镇社湾村党支部副书记周其芬说。
社湾村以红山基地为中心,辐射周边,在两年时间里流转土地5400多亩,引进富隆果业公司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村集体以管理服务和基础设施入股,村民以土地入股,每年光土地租金收入就达135万元。村党支部还牵头成立劳务公司,解决了400多人就业。
“以前种地,现在也种地,但差别大了去了!”村民周勇说,“三变”改革把荒山变成了果山,他现在以“上班族”的身份在果园务工,月收入2000元以上,加上他又有“土地股”,每年可得不少分红。
风正潮平开大船,红山基地正全力打造集现代农业、农事体验、生态旅游、休闲养生于一体的万亩科技示范循环产业园,全面助推农业转型、农民增收、农村变美,让农业成为美丽产业,让农村成为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