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三五”丨古城常德书写新时代民生答卷

2020-10-19 15:15:36 湖南日报
作者:辜鹏博 唐俊 编辑:杨雁霞
字号:

6月12日,常德市穿紫河畔的京剧表演。穿紫河风情灯光实景秀,充分挖掘常德深厚的人文底蕴,赋予穿紫河风光带浓郁的水乡风情。湖南日报记者辜鹏博 唐俊摄影报道

10月13日晚,央视新闻《夜游中国》直播栏目以《游千年古城运河 感受“常德记忆”》为题,直播夜游穿紫河。古色古香的常德河街人流如织,鸳鸯走马楼里常德丝弦唱腔悠扬婉转;泛舟穿紫河,“常德记忆”表演引人入胜,两岸夜景美轮美奂。随着一幅幅画卷的徐徐展开,全国观众领略到常德的繁华与魅力,感受到生活在常德的幸福与自豪。

这幅让常德人为之自豪的美好景象,是常德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带领600万常德人民,以大事敢干、难事敢拼、新事敢闯的责任担当,书写出的具有“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民生答卷。2015年至2019年,常德GDP从2611.4亿元增至3624.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10.8亿元增至281.7亿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至3.4万元和1.6万元。

广厦千万惠民生

10月10日,常德市城东新区旭辉国际新城项目现场,机器轰鸣。该项目是民生工程城东片区提质改造的重点项目,由全国500强企业旭辉集团总投资130多亿元建设,占地1000亩。项目建成后,将重塑城东片区,带动区域经济转型提升。从此,承载常德人城市记忆的“30多岁”老城东,开始褪去老旧落后、狭窄逼仄的“容颜”,焕发新生。

城东新区的涅槃重生,给永安街道甘露寺社区居民彭金枝带来满满的幸福感。2017年,常德市将解决群众居住困难与完善城市功能结合,推进城东片区棚改征拆与提质改造,彭金枝成为4000多个棚改征拆户中的一员。今年55岁的她,曾独自带着女儿住着破败不堪的小房子,一人打3份工维持家用,日子一眼望不到头。棚改征拆后,她住上了120平方米的电梯房。“对我们母女来说,住得舒心最幸福。以前房子太破,女儿大了,不敢谈对象。现在,我们有了房子,女儿也找了对象。”说起这些,彭金枝笑得格外开心。

群众是否满意,这份笑容给出的答案最真切。在常德,坚持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坚持不懈的实际行动。

“十三五”期间,常德市把人民满意作为一以贯之的标准,下大力改善民生,着力办好群众各项“急难愁盼”问题。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住房保障、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民生指标,在规划中的比重日益凸显。

棚户区改造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常德棚户区不是简单地拆除重建,而是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脉、民风民俗,赋以城市灵魂。老西门护城河距今2200年,当年沈从文跟随麻阳籍商贾乘乌篷船顺沅江而下,到常德歇脚时,常到老西门散步逛街、划拳喝酒。上世纪80年代末,常德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没有一填了之,而是盖上水泥板,改为暗渠,为未来留白。老西门棚户区改造时,常德利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敞开护城河,恢复历史河流及窨子屋等街巷记忆,延续人们对城市历史的情感回溯。如今,老西门的居民推开窗户就是景。

“十三五”期间,常德市累计完成投资847亿元,改善16.4万户居民的居住质量问题。2019年,常德市棚改工作获得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表彰。

产业筑基固民本

常德大手笔投入民生改善的底气何来?答案只有一个:常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改善民生夯实了底子。连年来,常德大力发展产业,培植财税收入,反哺社会。常德财政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5%以上。

产业是发展之基、富民之源、立市之本。“十三五”期间,常德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战略,坚定不移地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推动常德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

一直以来,常德工业的“一烟独大”是骄傲,也是隐忧。为扭转这一局面,常德旗帜鲜明提出开放强市、产业立市,以产业比实力、以项目论英雄,咬定产业项目建设不动摇、不懈怠、不畏难,一件事情抓到底,一张蓝图干到底。

常德着力打造生物医药与健康食品、装备制造、烟草、文旅康养四大千亿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力推动产业格局向“多点开花、多极支撑”转变。“非烟”工业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3年前的40%上升到现在的60%,装备制造产业成为首个千亿产业集群,中联建起成长为新的百亿企业。两个“国字号”园区综合实力加快提升,其中,常德经开区技工贸总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常德每年新增就业岗位3万至5万个。去年,常德被国务院评为湖南唯一的全国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州。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常德发展产业坚持生态优先,不要带血的GDP,关停危害百姓的污染企业,把可能破坏环境的污染项目拒之门外,着力恢复自然生态,还人民群众一方青山绿水,一个绿色家园。

多年前,为发展湖区经济,西洞庭湖曾大面积栽种造纸经济林欧美黑杨。这一外来植物是湿地的“抽水机”,严重影响洞庭湖生态系统。2017年,一场铲除欧美黑杨的攻坚战打响。常德仅用10天时间,便清理了西洞庭湖保护区核心区5.1万亩欧美黑杨;截至目前,累计10.4万亩欧美黑杨被清出洞庭湖区。随着湿地恢复,湖区候鸟从之前不足1万只,到如今已超过3万只。

10月17日,记者来到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面上烟波浩渺,秋水共长天一色。泛舟前行,不时见到成群的白鹭、野鸬鹚等水鸟觅食、嬉戏,悠然惬意。“再过个把月,黑鹳、天鹅这些候鸟飞回来,在芦苇丛里安家,到那时,这里热闹得很。生活在这青山绿水之中,就是我们常德人的自豪!”西洞庭湖湿地保护协会会长刘克欢脸上写满期待。

大道通衢顺民心

无人机航拍,俯瞰常德,阡陌交通已变成条条康庄大道,星罗棋布地镶嵌在这片形如蕉叶的大地上。公路成网、高铁驰骋、飞机翱翔……“十三五”期间,常德交通实现大跨越,不仅引领开放崛起的步伐,也给百姓生活带来了便利。

去年10月,千里沅水第一隧道建成投入使用,连通城区南北中轴线,每天有上万辆车穿江而过,两岸居民5分钟就能过江。前一刻还在江北的诗墙读诗,转眼可到江南的画墙赏画。

工作在江南鼎城区、生活在江北武陵区的市民陈杰深有感触地说,现在,鼎城区的房价、教育及医疗水平都大幅提升,两岸发展差距越来越小。“江南也修起沿江风光带,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可与城北隔江相望赏秋月。”

一桥飞架南北,连通两岸繁华。建成通车刚满一年的沅水四桥,正在缓解城区交通压力,拓展城市骨架。这是湖南首座“五塔矮塔斜拉桥”,霸气横跨沅水之上,似一架巨大竖琴,成为常德新地标。

高速“动脉”打通,“毛细血管”畅通,公路网络四通八达。截至2019年底,常德市公路通车总里程为22651公里,公路网络密度为124.46公里/百平方公里。长常、常张、常吉等6条高速公路在常德城区交会,形成80公里高速公路环线。沅澧快速干线连接起各区县市,构筑起市域内“1小时交通圈”。常德所有行政村村村通公路,临澧等地还实现村村通公交车,村民可在家门口搭乘公交车进城。

空中搭建起“大走廊”。桃花源机场开通北上广深等18个大中城市15条国内航线,临时开通常德至泰国曼谷首条国际航线。去年,机场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百万人次,跻身全国百万机场行列。桃花源机场负责人洪国庆告诉记者:“常德人到北京办事,可以早班飞机去,下午正好办事,晚班飞机回。”

高铁是常德人民的共同期盼。去年底,黔张常铁路开通,常德至张家界从3小时缩短至1小时,长益常高铁正加快建设,常德迈入高铁时代。向东,往长沙,列车开行密度加大,列车趟数从以前8对增加至25对。市民乘坐高铁,从繁华的省会城市,跨入秀丽的洞庭水乡,穿越到巍峨的武陵山脉,奔向更美好的未来。

天风浩浩海漫漫,卷起惊涛入笔端。站在新的起点,常德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让老百姓生活更加富裕、更加幸福、更加自豪。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