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长株潭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出炉,为三市融城擘画美好蓝图。
当天,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省发改委副主任徐永健解读《规划纲要》时表示,《规划纲要》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高质量”和“一体化”两个关键,明确三大战略定位、两个阶段目标和七项重点任务,是指导长株潭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体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长株潭历经数十年探索
创造了湖南40%以上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
长株潭区域是湖南发展的核心增长极,长株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市中心两两相距不足50公里。
从1984年正式提出建设长株潭经济区方案,到1997年实施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战略,再到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区域一体化发展经历了几十年的有效探索。
如今,长株潭以全省1/7的国土面积、22%的人口,创造了40%以上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
超级计算机、超级杂交稻、磁浮技术、“海牛号”深海钻机……长株潭汇聚了全省60%以上的创业平台、7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80%以上的高校科研机构、85%以上的科研成果;形成了3个万亿级产业、11个千亿级产业和20条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其中,工程机械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的1/4以上;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规模位列全国首位,电力机车产品市场份额全球第一。
2019年,长株潭常住人口1530.45万人,同比增加了26.25万人,城镇化率达73.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54.8%。
推进长株潭区域一体化,有利于加快构建创新发展的动力系统,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品质城市群,为全国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
分两个阶段提出发展目标
长株潭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2035年全面形成
根据《规划纲要》,长株潭区域规划范围包括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全域,面积2.8万平方公里。
以三市中心城区、长沙县全域以及湘潭县易俗河镇为中心区(总面积约6600平方公里),辐射带动长株潭区域创新发展。以长株潭生态绿心为核心(总面积528.32平方公里),联动周边大托、暮云、跳马、云龙、昭山等区域融合发展,建设长株潭生态绿色融合发展示范区。
长株潭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定位为:建设成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核心增长极、全国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按照“十四五”结束的2025年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2035年两个关键时间节点,《规划纲要》提出了长株潭区域分阶段发展目标。
到2025年,长株潭区域城镇化率达到80%,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3%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以“三干两轨四连线”为骨干支撑的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半小时通勤圈全面形成,长沙“四小时航空经济圈”成功构建。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5%以上,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到2035年,长株潭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实现,现代化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成为中部地区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城市群。
实施7项重点任务
构建“一轴一心,三带多组团”区域新空间
《规划纲要》明确了长株潭区域发展的七项重点任务。即,构筑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推动产业发展协力协同,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进更高水平协同开放,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长株潭将构建“一轴一心,三带多组团”的区域新型空间结构。一轴,即串联三市主城区的湘江发展轴;一心,即长株潭生态绿心;三带,即长株潭中部(京广)发展带、北部(渝长厦)发展带和南部(沪昆)发展带;多组团,即围绕核心区的宁乡、浏阳、韶山—湘乡、醴陵—攸县和茶陵—炎陵组团。
依托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将加快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区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和制造业研发高地。
区域内将着力培育以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海工装备为主的世界级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以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显示功能新材料、先进硬质材料、先进储能材料为主的世界领先高科技新材料产业集群,以现代传媒、设计咨询、高端会展、特色旅游为主的世界一流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加快“三干两轨四连线”建设,构建“半小时通勤圈”。加快芙蓉南路、洞株公路、潭州大道“三干”快速化改造,推动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西环线及长沙南—株洲大丰站—株洲西、湘潭北—湘潭站—株洲西城际轨道“两轨”建设,加快建设湘潭昭云大道—株洲云峰大道、长沙潇湘大道—湘潭滨江路、长沙新韶山路—湘潭昭山大道、湘潭大道—株洲铜霞路“四连线”,打通市际交界处“断头路”“瓶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