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的甘庄村服务中心。
红网时刻记者 张兴诚 涟源报道
秋色宜人,金桂飘香。在娄底涟源市七星街镇北部,群山之间掩映着一个秀美的小山村——甘庄村。
大山深处的这个僻远村落,距离主城区40公里,“山多、田少、资源匮乏、交通闭塞”是甘庄村的基本村情。村里曾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1户,贫困人口324人。
初到甘庄村,一下车,一栋漂亮的三层建筑——甘庄村服务中心映入记者的眼帘。“以前这里是个臭水池,能有这么气派的房子,多亏了王书记。”一边听着村民介绍,一边环顾着绿水青山间的一栋栋漂亮的新居,“精准扶贫”四个字,在记者心中也有了很好的注脚。
村民眼中的王书记,就是涟源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驻甘庄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王业才。驻村帮扶以来,王业才带领村、支两委团结协作,通过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甘庄村的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新修的马路宽敞平整。
强班子,聚民心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不怕有个烂摊子,就怕没有好班子。”王业才认为,村一级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村“两委”作为“一线作战部”,对于加快精准扶贫进度至关重要。
为甩掉“软弱涣散党组织”这顶帽子,王业才多次召开村组干部和党员民主生活会,深究原因,把脉问诊。每次开会,他都仔细倾听广大党员的意见,让大家把憋在心里的话摆到桌面上,开诚布公,坦诚相见。然后组织村支两委认真进行反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寻找自身的不足与缺点,严格按照基层党组织“五化”建设的标准狠抓落实。
当了解到坐落在该村一企业的石灰石基地,因开采、运输等问题,导致企农矛盾突出,致使群众阻车、闹事、上访时有发生,企业产品运不出去,上交村里的资金就少,严重影响到村级班子号召力。
了解情况后,王业才就带领工作队员,一边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边侃边聊,给群众算明白帐。一边和企业沟通协调,算长远账。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村民们想通了,气顺了,发展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企业营商环境好转,效益逐年提升,上交村里的资金也“水涨船高”。
风里来雨里去的磨合,甘庄村人心齐了,村级班子战斗力明显增强了。甘庄村发展环境的优化,得到了企业的好评,并得到市委组织部的充分肯定。
村民的养鸡场。
兴产业,重“造血”
脱贫有千难万难,最难还是增收难。要增收,最重要的是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
为此,王业才驻村后,多次深入贫困户家中,详细了解家庭情况,一起谋划脱贫道路。甘庄村是传统的农业村,许多人文化程度不高,也没有一技之长。对此,王业才就积极牵线搭桥,大力开展贫困劳动力就业培训,帮助企业和工人对接用工、务工需求。
自2017年以来,每年在村办开展科技培训班两期,每期不少于70人参加。培训家政服务17人,培训电脑技术8人,培训电焊工12人,培训电工操作2人,推荐去省城培训学习11人。通过培训,增加了贫困户的就业能力,也让很多村民走出了大山,有了新的就业收入。
与此同时,工作队还鼓励村民通过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为推动产业发展持续深入,王业才经常走村入户宣讲扶贫政策,积极协调落实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对接相关部门提供种养殖技术培训,最大程度解决了贫困户的后顾之忧。
如今,甘庄村发展了“英才合作社”和“金泰合作社”两个种植合作社,共种植油茶林850余亩,挂果后,每亩估算在2000元左右。二十余户村民成了养殖专业户。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也由之前的4万余元,增加到现在的24万余元。
新修的甘庄村小学。
2018年,甘庄村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
蹲点采访中记者发现,甘庄村白石岩组、增加坪组、育才路等通组公路已全部硬化;新建的五个蓄水池,向各家各户输送着自来水;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传来书声琅琅;上万株桂花树苗,扮绿了村民的房前屋后......
汗水淌在脸上,责任装在心里。当采访结束,问起以后的打算时,王业才告诉记者,“下一步要加大乡村振兴的实施力度,让甘庄村的老百姓,身在大山里,日子比蜜甜,生活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