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传承世代的非遗瑰宝,串起文化记忆;诗与远方的精心邂逅,温柔缱绻时光。随着文化和旅游的不断融合,非遗加速进入百姓视野,尤其是通过非遗进景区等方式,非遗更是成为提升游客体验的新途径,全面融入百姓生活,为旅游赋能。红网时刻特别策划推出【非遗进景区】系列报道,推介“非遗+旅游”中的好做法、好成效,全面展示良性循环之下,非遗融入景区的活态传承。
郴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禾米糍制作工艺传承人陈阳华。
就着初冬的暖阳,陈阳华和大伙现场展演大禾米糍制作技艺。
在传承大禾米糍非遗技艺的路上,陈阳华夫妇俩越走越坚定。
红网时刻记者 夏君香 胡邦建 汝城报道
初冬,暖阳,磐石广场。
这里是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文明乡沙洲村,一个4A级红色旅游景区。
陈阳华和几个小伙,抬出早已清洗干净的石臼,现场展演大禾米糍制作技艺。闻讯而来的各地游客立刻围拢过来。
蒸好的大禾米饭倒入石臼,几个穿着畲族、瑶族服装的小伙,抡起木棒使劲掹捣起来。微寒的冬日早晨,一派热火朝天。
陈阳华是郴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禾米糍制作工艺传承人,从小耳濡目染,七八岁就开始跟着家人制作大禾米糍。
在汝城县热水镇,有过年制作大禾米糍的风俗。七八个壮汉相互帮忙,打了东家打西家,那个场面好不热闹啊!陈阳华说,他们家祖传制作热水大禾米糍,到他手里至少是第三代了。
当年,红军长征路过热水镇,陈阳华的爷爷曾用大禾米糍煮白菜招待红军,红军战士吃了后,赞不绝口。
虽然当地家家户户过年还是会制作大禾米糍,但完全坚守大禾米糍传统工艺和古法配方的,目前只有他们一家了。
陈阳华介绍说,热水大禾米糍由大禾米、槐花、栀子、植物碱、饮用水等材料制作而成,要经过泡米、制碱水、蒸米饭、上色、抖糍粑、成型、摊凉等多道工序,整套工艺流程走完,大约需要3天时间。
制作大禾米糍的主要原料是大禾米,大禾稻米是一种野生无杂交,叶子宽宽的稻谷,而且产量低。
制碱水是取用一种常绿灌木——黄金柴经过火烧后的灰烬,再用开水滤出纯天然植物碱。“只有用这种植物碱做的糍粑,才会有特有的劲道,好吃而不腻。”说起这道特殊的工序,陈阳华满脸自豪。
2006年以前,同当地年轻村民一样,陈阳华也曾远离家乡南下打工。后来,为了承传大禾米糍制作技艺,也为了方便照顾家人,他回到老家,开始一门心思研究大禾米糍制作技艺。
2016年,热水镇大禾米糍制作工艺成功申报为郴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也因此而成为该非遗技艺传承人。
为了满足广大市民的生活需求,陈阳华还成功引入了现代化生产线,与大禾米糍传统工艺相结合,大大扩大了规模与产量。
“自从大禾米糍进入景区以来,就受到游客的极大欢迎。”陈阳化告诉记者,“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沙洲村红色旅游的发展,大禾米糍的销量在这里至少增长了5倍。”
陈阳华透露,正在规划建设的大禾米糍非遗技艺传习所,将于明年投入使用,“希望这一非遗技艺能让更多人传承下去”。
来源:红网
编辑:肖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