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衡阳市“请人民阅卷”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基层公共服务工作成就专场举行。
红网时刻衡阳11月20日讯(记者 宋美君 通讯员 刘勇)11月20日,衡阳市“请人民阅卷”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基层公共服务工作成就专场举行,衡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陈国辉向省、市媒体介绍了衡阳市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工作。衡阳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局长戴新贤,衡阳市民政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邓明君就衡阳市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工作答记者问。
今年来,衡阳坚决打赢打好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攻坚战、整体战、主动战、歼灭战。经过全市上下8个多月的努力,现在绝大多数村(社区)能够实现“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这项工作跨入了全省第一方阵,基层群众的归属感、幸福感、获得感大幅提升。
领导重视,周密部署,以“超强”的组织整体推进。衡阳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工作作为今年基层党建“一号工程”和重大民生工程强力推动。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市长任组长的高规格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加强组织、指导、督查和协调,全过程亲身参与,强力推进。组织、民政、行政审批服务等部门压紧压实责任,积极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县市区委、政府参照市里及时组建工作专班靠牢责任,精心谋划,周密部署,进一步加力加压加速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月例会制度,实行一月一碰头、一月一部署,及时汇总情况、研究对策。同时,把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工作作为“一票否决”事项,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基层党建考核和县市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考评重要指标内容,逐月进行通报,重点推进。
明确责任,真督实导,以“超严”的要求落实落地。全市共投入平台建设资金3.6亿元、信息化建设资金9000余万元,着力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坚持因地制宜,对新建村级服务平台采取市里统建和自行新建2种方式同步进行,截至11月16日,采取轻钢结构建设的212个市统建项目主体全部完工;各县市区自行新建和改扩建的558个项目主体基本完工,投入使用418个。从信息化建设入手,6月底,村一级电子政务外网全部拉通,同步将“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向村(社区)延伸,为乡镇(街道)、村(社区)安装配置集成高拍仪、针式打印机、自助服务终端等硬件设备,并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创新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模式。
建管结合,巩固提升,以“超高”的标准提质升级。从严整治挂牌过多过滥、功能布局混乱的问题,全市所有村(社区)挂牌全部清理到位,功能整合设置到位的达到95%。坚持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线下”依托村级服务平台,打造集党务、政务、商务、公共文化和社会服务“五务合一”的综合服务阵地;“线上”依托政务服务平台、智慧党建平台和“衡阳群众”APP的推广应用,大力推动“一件事一次办”跨域通办。建立“好差评”制度,加大群众对窗口工作人员服务的考评力度,将窗口工作人员日常表现、业务能力与年度考核挂钩,切实让群众在家门口能办事、办成事。
通过近一年的努力,衡阳市在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工作上打了一个翻身仗,衡阳基层公共服务实现“大变样”。平台建设由“参差不齐”变“达标提质”,全市2767个村(社区)服务平台面积基本达到300m2以上,水、电、路、网等配套设施全部建设到位。平台管理由“杂乱差”变“净齐好”。各村级服务平台标识标牌清晰统一,功能布局规范有序,软硬件设施配备齐全,牌子少了、功能多了,关门少了、服务多了,上访少了、笑脸多了,群众变得更加愿来、常来、乐来。平台办事由“拖难慢”变“一次就好”。全市共选拔培育了5950名村级年轻后备干部,全面铺开帮代办服务、预约服务和上门服务,群众办事从“线下”走向“线上”,37项“一件事一次办”跨域通办事项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实现“异地受理、属地办理”,下沉村(社区)的44项高频民生事项基本实现“全程网办”“一次办好”,提速80%以上,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办件量从0飙升至21741件,进“一扇门”能办“多样事”,群众满意率达到99.9%,衡阳营商环境指数较去年上升了5位。
“群众利益无小事,为民服务无止境。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工作已进入全面收官的关键时刻。”陈国辉表示,下一步,将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服务为抓手,把更多审批资源下沉到基层,不断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巩固扩大工作成果,真正让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工作在衡阳开花结果。
答记者问
记者:现在,村级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的条件得到大幅改善,网上能办的事项也不断增多,下一步,行政审批服务部门应如何更好地做好服务事项下沉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戴新贤:下一步,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将重点围绕“就近可办、一网通办、跨域通办、一次办好”,不断改进和提升政务服务能力,打造一流的政务服务环境,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推动行政审批服务工作从“创业1.0”时代快速走到“创业2.0”时代。
推动“就近可办”。进一步梳理办理事项,优化办事流程,推动民生事项下放乡镇(街道)办事大厅(便民服务中心),并分批分步延伸到村(社区)办理,激活基层政务服务的活力,实现“办事不出村”。
推动“一网通办”。进一步完善和管理好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外网,确保市县乡村外网线路安全畅通。不断优化全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打通市直部门业务系统,加大政务数据汇聚力度,开展好全省信息共享试点单位工作,积极对接29个国家部委、57个省级部门系统,努力为网上办事带来更多便捷。
推动“跨域通办”。目前,市、县(市)区与乡镇(街道)、村(社区)分别有100项事项、37项事项已实现跨域通办。下一步,我们将加快进度,对市、县(市)区以及乡镇(街道)、村(社区)还未实现跨域通办的事项,逐项编制办事指南,统一资料环节,进行流程再造,施行“异地受理、属地办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办成事。
推动“一次办好”。进一步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以“一次办好”为目标,梳理实施清单,规范办理流程,做优综合窗口,推行智能导办,探索“三即承诺”,最终实现让企业群众只跑一次或在网上办理,一次也不跑。
记者:村级服务中心服务功能不强、挂牌多、挂牌乱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民政部门在今年的工作中主要采取了哪些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如何防止挂牌多挂牌乱问题再次反弹?
邓明君:针对上述问题,民政部门着力于村(社区)服务平台“配置标准化、服务规范化、制度体系化”建设,整合功能布局、清理规范挂牌、提升为民服务能力。一是按照“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面积最大化”的原则,规划设计村(社区)办公服务用房。二是印发《衡阳市村(社区)服务平台工作手册》,指导村(社区)按照“一厅四室一中心一超市”布局服务功能房,将党务、政务、商务、公共文化和社会服务项目,整合进村(社区)综合服务平台,打造一体化综合服务阵地。三是印发《衡阳市村、社区形象手册》和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村(社区)场所管理的提示》,指导开展村(社区)挂牌清理,规范组织活动场所标牌。四是建立村(社区)公共事务准入制度,协同推动出台“三个事项清单”、《衡阳市村(社区)公共服务事项目录(第一批)》,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为防止挂牌多挂牌乱问题,一是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压实属地责任。二是强化督察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督办。三是强化考核问责,对责任不落实、弄虚作假的,提交相关部门追责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