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手写就医随访信,她珍藏了33年

2020-11-28 09:24:58 三湘都市报
作者:李琪 曹璇绚 龙飞鹏 编辑:彭笑予
字号:

res03_attpic_brief (3).jpg

res07_attpic_brief (1).jpg

蔡女士(左)找到了当年写信的“暖心”医生罗万俊教授(右)。这封术后时隔6年寄来的手写信,被蔡女士珍藏了33年。受访者供图

“术后有无吞咽困难?程度如何?”“有无胸窝部疼痛,吐酸水?”发黄的信笺纸,边缘磨损得有些破损,上面手写着几个问题……这看似平常的一封信,湘潭的蔡女士却一直珍藏在自己家的保险柜中。

这是一封有年代感的就医随访信。蔡女士因吞咽困难,于1981年在湘雅医院就诊,1987年收到这封随访信。感动不已的她,此后无论搬家去哪里,始终珍藏着这份随访信。

今年,蔡女士由于出现了当年类似的症状,又到了湘雅医院治疗。这一次,她除了治病,还找到了当年寄信的医生,续起这段“穿越”33年的医患情。

一封随访信珍藏33年

1981年,当年20岁的蔡女士出现吞咽极度困难症状,甚至连温水都难以喝下。她来到长沙的湘雅医院求医,被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随后在胸外科进行了Heller肌层切开手术。手术后两周左右,蔡女士顺利康复出院,回到了老家湘潭。

1987年,蔡女士已经是两个孩子母亲,意外地收到了一封来自湘雅医院胸外科的信。信中详细地询问她术后有无吞咽困难?有无胸窝部疼痛?有没有继续在当地医院检查?术前术后体重是否有差别?并建议她前往湘雅医院胸外科复诊。

“收到这封信的时候,我感到既惊讶又感动,觉得医生非常负责,6年过去了还记挂着患者的康复情况。”蔡女士回忆,由于术后身体恢复得很好,一直没有前往医院复诊,但这封信却被她保留了下来,数次搬家也一直在保险柜中存放着。

寻找当年写信的“暖心”医生

今年,由于出现了当年类似的症状,担心旧疾复发的蔡女士再一次赶到湘雅医院看诊。经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欧阳淼副教授接诊后,确诊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得知不是旧疾复发,蔡女士一桩心事放下了,但她还有另一个愿望:找到当年那位寄出随访信的医生,并当面表达感谢。

经过消化内科、胸外科及心脏大血管外科的多方寻找,原来寄出这封随访信的,是原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罗万俊教授。

上世纪80年代,贲门失弛缓症Heller肌层切开手术还是一门新开展的医疗技术,在三腔二囊管辅助下,手术会相对容易进行,肌层切开比较彻底,治疗贲门失弛的远期效果较好。为了追踪患者的手术效果,当年还是住院医师的罗万俊对所有进行了此项手术的患者进行了信件随访。

“术后随访是评价医疗效果最可靠的指标,是制定规范医疗指南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对患者的康复治疗和术后并发症防治也十分重要。”罗万俊表示,因为当时电话并不普及,只能用信件的形式进行;同时也考虑到患者的文化层次不一,写信时他尽量采用了简单的问题。

患者的健康就是最真挚的感谢与肯定

11月25日,蔡女士将这封信送到了罗万俊教授手中。

“收到了一部分回信,还有一些没有回音,没想到时隔三十多年,还有患者保留了信件。”再次看到自己初入医院时写下的熟悉字迹,罗万俊感慨万分:“曾经有一位医学大师说过,一个杰出的医生,随访记录应该从手术前开始一直做到坟墓。虽然术后随访工作做起来繁复,但却能切实提高我们的医疗质量。患者现在身体很好,说明我们当时的手术开展得很成功,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我是农村出身的,也不会说什么漂亮话,对医院和医生,我只想说谢谢你们!”一见面,蔡女士就紧紧握住了罗万俊教授的手。

罗万俊坦言,这一句迟到了33年的“回复”,以当年的患者如今健康生活、儿孙满堂的形式展现在自己面前,就是最真挚的感谢与肯定。

延伸

以“全病程管理”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湘雅医院始终坚持着患者术后随访的传统,如今的术后随访借助互联网优势,以电话、邮件、微信的方式持续进行。以胸外科为例,患者出院后一个月、三个月、半年、一年都有护士电话会进行随访,指导患者进行术后康复。

该院于2015年在全国首创并提出“全病程管理”全人全周期卫生健康服务新理念,以跨区域、跨团队(医生、护士、个案管理师、社工、营养师、康复师、药师、管理人员)全程协作管理方式,从院前准备、出院准备、双向转诊、出院追踪随访到远程健康管理等环节为需要长期管理的患者提供有效的连续服务。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