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条出山的路,曾是湘西永顺县朗溪乡王木村几代人改天换命的愿望。
上百年来,世世代代的土家人被大山所困,出行仅靠一条挂在悬崖上的天梯。
2002年,王木村人不分老幼,自发上山,他们背着锅碗,搭着茅棚,用最原始的工具,历时5年,凿出了一条6公里长的“天路”。
这种新时代的“愚公”精神,不仅在当地传为佳话,更反映出了在党和政府及精准扶贫的带动下,王木村人不等不靠,用自己的力量打通一条幸福路的坚韧不拔。
近日,红网时刻新闻推出“走出绝壁”大型融媒体报道,记录王木村以及村民们背后的感人故事。
徐海生的民宿。
红网时刻记者 何青 郭薇灿 摄影 陈杰 张必闻 湘西报道
“徐老板,明天村里会来客人,晚上就住在你的民宿……”接到了村支部书记刘玉旺民宿预订电话,徐海生开始忙活起来。
更换床单,仔细地打扫房间,清扫民宿前坪……54岁的他充满干劲。“在家里办民宿,一年能有4万左右的收入,比外出打工存的钱要多一倍,这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要放在以前,徐海生说,他想都不敢想。
湘西永顺县朗溪乡王木村,与张家界市永定区、怀化市沅陵县交界,虽“一脚踏三地”,但由于地势险要,交通不便,并没有踏出发展的路子。
要想生活好一点,几乎只有外出打工这条路可以走。徐海生也不例外。
“在家肯定没出路。”1991年,徐海生25岁,抱着这个想法,开始了外出打工的生活。
背井离乡,一年到头,徐海生最盼望的就是春节回家。“记得有一年回家,前一夜下了大雪,山路积雪很深,路滑,我又带着很多年货,最后,还是老婆和孩子到天梯那里接我,才回去的。”
什么时候路能修好?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徐海生心底。
2002年,在外打工的徐海生,听到村里修路的消息,没有一丝犹豫,放弃赚钱毅然回家。“这是我们所有人的期盼,大家都在修路,我肯定也要回来帮忙。”
随着出村的毛路基本修好,出行比之前更方便,但呆在家里不知道做什么的徐海生,又选择了外出打工。
2014年,王木村迎来了永顺县住建局驻村扶贫工作队,工作队提出一系列发展措施,其中就有打造王本村传统村落,鼓励村里办民宿。
长期在外的徐海生,嗅到发展的机会。
“村里生态环境好,道路硬化又完成了,还有要打造传统村落大环境……”2019年,53岁的他决定回家,修葺好自己的房子,成为村里第一个办民宿的人。“每个房间都是我用心布置的,力求干净整洁舒服。”
如今,王木村来了客人要留宿,首先想的肯定是住徐海生的民宿。
“以后,再也不走了。”从25岁离家,到36岁回家帮忙修路,再到53岁回家办民宿,兜兜转转28年,徐海生的回家路,虽走得崎岖、又艰辛;但随着路的变化,也走得坚定、又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