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鹏(右一)和科皮村养殖产业协会会员一起交流产业发展。
编者按: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在“精准扶贫”首倡之地的湖南,国资国企不负使命,奔赴大山,会摩擦出怎样的火花,释放出何种惊艳力量?11月9日起,红网时刻开辟“脱贫攻坚·国企力量”专栏,带您循着湖南国资国企的脚印,以一个个鲜活的扶贫故事,见证省国资委60多个产业项目,在21个对口帮扶贫困村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动人画卷。
【人物名片】曾鹏,中共党员,1983年生,汉族,现为湖南湘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驻湘西州永顺县芙蓉镇科皮村扶贫工作队队员。2016-2019年连续四年被评为湘投集团“先进个人”,2019年获得湘西州青年扶贫奖章提名奖。驻村扶贫期间,在湘投集团党委的领导下,与扶贫团队一道和科皮村的人民群众一起共同攻坚克难、摆脱贫困,使帮扶村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驻村帮扶工作入选国务院扶贫办全国驻村帮扶典型案例。
红网时刻记者 刘璇 湘西报道
3年前,当曾鹏第一次踏上科皮村这片土地时,明明是阳春三月却着实让这大山的寒冷冻得“瑟瑟发抖”。扶贫工作队来不及在乎自己的生活条件,就一头扎进了大山推进产业扶贫工作。
科皮村位于永顺县芙蓉镇西南部,放眼望去是绵延起伏的大山和山下蜿蜒而过的酉水河。但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日新月异,科皮村的留守村民仍然过着人背马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生活,村内“空心化”趋势在加速,种地养不活人成为村民的共识。
多年来,科皮村只能望山而叹,望水而哀。守着“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村民们延续着传统的种养殖方式,实现着满足最低生活要求的自给自足,村民经常为了争水源、争土地而闹出矛盾。
2018年,来自湘投控股集团一支由4个“80后”硕士研究生组成的扶贫工作队在科皮村扎下根来,他们坚持党建领航,着力产业发展,狠抓乡村治理与村里的父老乡亲撸起袖子加油干。用两年多时间,使科皮村贫困发生率从入村时的15.5%下降至0.1%以下。科皮村也从多年的“贫困村”“后进村”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一路走来,问曾鹏有没有感受扶贫的艰辛?他说,湘西的山有魂,水有灵,人有义,文有情,早已将自己融入了这里的山和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扶贫工作也就在这份热爱中习以为常,所以我们也是“快乐的扶贫工作队”,自己都不快乐怎么给老百姓快乐。
改变村民“宁愿苦熬”的心态 追求美好生活
最初,在曾鹏眼里,科皮村是一个古朴的村庄。这里有连排的吊脚楼,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村民,他们延续着最传统的生活起居方式。这里的村民很爱唱山歌,大家总是伴随着悠扬的山歌一起劳动。尽管山脚下的芙蓉镇一片繁华,但科皮村仿佛被时间留在了过去古老的生活里。
第一次走进全村最贫困的一户人家的时候,曾鹏内心被深深地震撼了。
那是一座木房子,就算是白天房子里面也一片漆黑,几瓦的微弱灯泡根本照亮不了房间。“现在回想起来,那是一种眼睛看得到的‘穷’,是一种与我们有巨大差异、丝毫没有品质可言的生活。”
然而更可怕的是,有的贫困户宁愿日复一日过着贫穷的生活,却始终没有改变现状的想法。
“现在党的政策和经济环境这样好,又毗邻国家4A级风景区芙蓉镇,老百姓依靠勤劳的双手是可以过上好日子的。”曾鹏一心想改变村民这种“宁愿苦熬,不愿苦干”的心态,让他们动起来,自己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带领村民发展山区农业 实现产业脱贫
曾鹏所在的扶贫工作队驻村开始带领村民发展产业。由于思维方式的不一样,他认为正确的事情在老百姓那里就是说不通。“我们思考着光是靠着一腔热血,是做不好扶贫工作的,就开始转变方法,去寻求解决矛盾。”
扶贫工作队针对实际难题,在反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梳理编制的136页的《科皮村“互助五兴”暨“五树五建”扶志扶智行动制度汇编》,构建起扶志扶智行动体系,在后续开展扶贫工作中发挥作用。
科皮村的土地活力被充分释放,扶贫工作结合村内致富带头人及村民家庭劳动力状况,发展村内生态禽类养殖,撬动村内养殖产业规模达20000余羽,带动农户322户,产值150万元;湘西黑猪规模达1000余头带动农户达36户,产值达500万元;稻花鱼养殖87亩带动农户34户,产值达43万元;猕猴桃种植583余亩覆盖全村建档立卡品贫困户108户,带动农户77户,规模达280万元;脐橙产业100亩,带动农户26户,产值50万元;烟叶种植411亩,带动农户70户,产值80万元。此外,种植黄桃、枣树,不仅美观了村内环境,也带来庭院经济的收益。
科皮村基本实现“人均一亩产业,每户一门技术”,各个产业协会的成立有效抵御了市场风险,提高了经济效益。
特别是,扶贫工作队在驻村26天后就完成100亩猕猴桃产业示范园建设,造就的“科皮速度”产业推进模式,成为武陵山区产业推进样本。在湖南省国资系统、湘西州扶贫工作队中得到推广。科皮村村支书王付文每每谈及“科皮速度”都不忘加一句,“26天不仅仅为贫困村产业抢到了发展时间,更是抢回了民心”。
弘扬土家文化 乡村治理有成效
10多年前,科皮村的土家文化比现在要浓厚。后来,年轻人外出谋生,慢慢地活动也少了,科皮村出现了“空心化”的情况,大家不再愿意回村里居住,有条件的都去镇上买了房子。
科皮村毗邻国家4A级景区芙蓉镇,不少村民在镇上务工后宁愿住在镇上也不愿意回村。扶贫工作队暗下决心激发村庄活力,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美丽乡村,让农民群众共享现代化成果、营造出山清水秀的农村宜居生活环境。
2019年年初,扶贫工作队召开了一次返乡青年座谈会。没有料到的是,当时会议室一下涌进来40多名返乡青年,坐都坐不下。“这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科皮村的潜力。”
扶贫工作队通过乡村治理,为返乡青年提供创业平台,成立了田园文艺协会,科皮村更加热闹了。不仅每天的广场舞跳的是民族舞蹈,村民也开始自发组织晚会。在外工作的村民哪怕户口不在村里了,也要自己开车进村表演节目感受下浓浓的乡情。
后来,央视和湖南卫视等媒体相继入村进行重点报道让科皮村群众第一次感受到被外界认可的骄傲和自豪。
“村民一起围着篝火跳摆手舞,土家族的火龙再次飞腾在科皮村,十里八乡的村民都喜欢来科皮村参加活动,土家族文化有了传承,村民的凝聚力更强了。”曾鹏欣喜地看到了乡村治理的成效。
初心犹在 打造“永远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驻村扶贫3年,扶贫工作队与村民产生了深厚的情谊。
“有扶贫工作队在村里我们心安。”村干部习惯了与扶贫工作队一起共事的日子。曾鹏却一边苦恼于这样的依赖,一边又忍不住地去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3年的驻村扶贫,让他和村干部成了责任在肩的同事,也结下了同甘共苦的情谊。
谈及初心,曾鹏希望哪怕多年以后来到科皮村,还能与熟悉的村民一起回忆起当初在湘西这片热土共同奋斗的美好时光。
他认为,科皮村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真正能够让科皮村焕发活力的关键。而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就孕育形成于科皮村的党员群众之中。
“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科皮村开展的乡村治理工作不仅在于其找到了坚持党管农村建立集体经济组织领导模式,而且还在于找到了把群众组织起来的工作方法,回答了在当前的农村条件下,如何真正把“顶层设计”和“摸石头过河”结合起来组织和发动群众。
“为了让科皮村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打牢长远发展基础、走稳小康之路,我们湘投集团正在努力为科皮村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扶贫工作队。”作为扶贫工作队的一员,曾鹏还在继续努力与村民一起走在希望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