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和开福区连升街社区联合建立的潮宗街历史文化街区共同营造社,成为湖南首创。
2019年,沈竹团队协调连升街4号文物修缮及贡纸博物馆事宜。
红网时刻记者 杨艳 长沙报道
长期以来致力于艺术设计与工程技术的有机融合,行动导向、实践为先、产教对接、服务社会是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的办学宗旨。该院艺术设计系的沈竹老师所领衔的环境艺术设计团队便是践行其办学宗旨的一个代表。
作为区域规划与环境艺术设计研究室主任,沈竹一直关注设计教育与社区、民生的联系,不断在建筑与环境改造的社会实践中为学生寻找学习题材并创建活动课堂。在他看来,建筑的每个细节都关乎居民实实在在的生活,只有关注民生体恤民情,才能让建筑设计变得更有意义。
改善街坊生活 诠释建筑设计的民本情怀
身为一名设计师,沈竹有一个为老旧社区服务的梦。
沈竹大学毕业后曾在湖南省轻工纺织设计院担任电气工程师。2000年,因被社区抽调参加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他第一次全面接触老旧社区和棚户区的居民,推开一扇扇门,他倾听到了民意。
半年调研深刻地影响了沈竹的职业规划,他开始在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旁听,跟随老师测绘文物建筑,并成功考上建筑系研究生。2006年毕业后任教于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用建筑规划设计造福民生的梦想开始改革落实。
潮宗街历史街区不仅有为数众多的老宅和历史遗迹,还是湖湘近现代创新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间的连升街4号,是一处被列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的两层砖木结构小楼,也是原住民邹向中谭淑莲夫妇和儿子邹鑫的家。1947年,来自浏阳张坊镇的造纸匠人邹肇篁三兄弟购得此地,建造了两层小楼和院落,在这里制造的“丁贡纸”曾远销国内外,一时繁花似锦。后由于各种原因,家业衰落,院子逐渐沦为逼仄的危房。
邹家后代过着困苦的生活:丈夫患病,家里主要靠55岁的妻子佝偻着身体为人缝制衣服拉链支撑;身高一米八的儿子邹鑫只能睡在1米6的床上,即使刚刚动完背部手术;院落破败,甚至没有基本的卫生设施,每天早上邹家人还要到小街对面的公共厕所倒马桶。
我们生活的城市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而在城市有机更新之前却是许多老旧街区原住民的生活缩影。
“潮宗街的造纸工匠”邹鑫正在制作竹浆纸。
“城市有机更新中,每一个细节都关乎居民实实在在的生活。”2018年,沈竹老师作为主创设计师之一参与潮宗街历史文化街区建设。邹家是传统手工艺贡纸的工匠的后人,在对这家人及其亲属进行走访后,沈竹团队确立了传统贡纸手工非遗传承、手工作坊推动青年创业与老旧街区规划改造三位一体的“大设计”方案。将历史街区改造与市民创业就业有机结合。不仅为街区做建筑规划设计,还联络街道社区进行困难帮扶,组织科研团队进行文化遗产调研、邀请权威专家进行非遗政策和法律知识的科普,联系非遗传承人传授造纸技能,同时邀请专家共同指导贡纸青年传承者邹鑫进行创业项目申请。
两年以来,经过政府、高校、专家和居民的共同努力,连升街4号进行了专业的文物修缮,并开始筹建“湖南贡纸博物馆”,邹家主妇谭女士根据沈竹的文创设计方案,用自己的缝纫技能为贡纸制作布艺包装,一家人希冀用双手在祖辈的老房子里创造美好的生活。而潮宗街“贡纸非遗技艺的传承”被确立为2020年湖南省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邹鑫主持的“一种传统贡纸造纸技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创新与创业获得了成就感和幸福感,他将人生中造的第一张竹浆纸送给了沈竹老师。
“贡纸博物馆,这是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实体空间的社会创新尝试,我永远相信,文化的根源来自于老百姓,他们能带给我们温暖和强大的力量。”沈竹说:“道不远人,做好身边事、珍惜眼前人,这就是我的幸福观。而我追求是为了让我遇到的街坊们能够愉快地聊天、生活。”
助力社区治理,传递“共同营造”理念
2019年10月,社区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影像连升”社区手机摄影比赛。
“城市治理要以人民为中心,城市有机更新建设不仅仅是修房子,而是修人心。”在潮宗街,沈竹推广着一个重要的理念:“共同营造,突出以人为本,立足于人民、服务于人民,让更多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2019年,潮宗街历史街区被确立为联合国人居署指导项目后,湖南师范大学和开福区连升街社区联合建立的潮宗街历史文化街区共同营造社,成为湖南首创。
“共同营造”将社区治理和社会创新结合,创建具有党建、科研、技术、社区建设、志愿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科研和服务平台,开展历史街区及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在潮宗街历史街区共同营造社的揭牌仪式上,沈竹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如果说潮宗街是毛泽东、梁启超、陈宝箴、瞿鸿禨、刘权之、郎永清、胡美等历史人物共同营造的文化盛宴,那么也必定是一代代普通人共同营造的人间烟火。”
“共同营造”为政府打造新的社区治理理念,更让老百姓体会到“互帮互助,共享共建”的人情温暖。虽然潮宗街的大规模建设已经告一段落,但作为湖南省科协科普团队首席专家,沈竹指导的科研团队和湖南师范大学“艺术与文化遗产志愿者团队”仍然和社区中心长期合作,深入困难群众,举办公开演讲,举办公益艺术培训。
以往阴暗潮湿窄小的老房子,摇身一变,演绎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惬意诗意生活,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由湖南师范大学和长沙市开福区通泰街道连升街社区联合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影像连升”社区手机摄影比赛颁奖仪式在潮宗街历史文化街区举行。社区群众和摄影爱好者纷纷拿起手机记录长沙老城区日新月异的变化,团结在国旗的周围,载歌载舞。
教书育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艺术与文化遗传志愿者协会走进社区。
“学校为我们这些初窥门径的学者提供了好的科研政策和平台支持,让我感受到成为一名教师的自豪,而成为教师的意义,便是教学生、教民众、教自己。”沈竹深知真正的教育是既会教书,更知育人,所以他一直言传身教,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沈竹主讲的课程有本科生的《居住空间设计》及研究生《景观规划设计》等课程,并指导环境艺术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培养。在全校线下通识教育大课堂《影像中的世界文化遗产》中,面对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沈竹的课程讲得深入浅出,趣味盎然,不仅讲解建筑史知识,还要剖析城乡规划建设中的失误、分析历史建筑保护中的理念和方法,向学生传播科学的建筑价值观。
“虽然这些听课的学生也许不会从事建筑规划专业,但应当鼓励他们不能囿于自我欣赏的小圈子,而是置身于社会的大舞台。他们的未来可能是各行各业的翘楚,现在在年轻学生中播下一颗历史保护、关注民生、追求审美的种子,我们的社会将更为和谐,城乡建设事业也会有更为美好的未来。” 沈竹的实验室曾经有来自工程与设计学院、树达学院、美术学院、文学院、理学院甚至是其他学校的跨专业学生,他都一视同仁培养,他说,“只要学生心存正直,对艺术和设计有追求,不论是什么专业,都有机会进入加入团队。他们,让我想起自己跨专业学习的经历,想起我的导师陈飞虎教授为我打开了一扇门,师恩无以为报,只有将这种‘有教无类’精神代代相传。”
令沈竹最欣慰的是,在一项项社会实践中,青年学生仿佛一下子“长大了”,学会了奉献和关爱,学会了用自身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公众,逐步建立正向的价值观,并不断向大众传播正能量。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沈竹注重因材施教。有学生是国家级运动员,立志于体育事业,沈竹便和他探讨奥林匹克内涵,鼓励其用环境空间导向系统和装置艺术相结合,在体育场周边社区向“身边人”传播“田径的文化在活中的价值”;有学生用业余时间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沈竹便与其沟通法治精神,并推荐优秀律师公益团队鼓励并指导,以视频和视觉形象设计为工具推开横亘在专业之间的大门。
罗妮是研三学生,从2014年至今起在区域规划与环境艺术设计学习和实践,亲历了近年来实验室几乎所有重要的项目。这个来自攸县文明塔下村普通家庭的学生,参与设计了“攸县城市夜景亮化工程”,每每在夜幕下远望洣水河对岸灯火阑珊的攸县县城,罗妮父母都倍感自豪,因为那灯光里,除了扮靓城市,更诠释着“用灯光温暖人心”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