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近年来,湖南师范大学着力打造学校品牌,塑造新时代创新发展形象,助力“双一流”大学建设,深入做好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红网时刻开辟《名师风范》栏目,以点带面,展示湖南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成果。
红网时刻记者 潘锦 摄影 朱丽萍 长沙报道
一琴、一桌、一本《大秦颂》,简约而不简单。
时值寒冬,廖勇所住的湖南师范大学的专家楼里琴声悠扬,暖意融融。这份温暖,既来自房里的暖气设备,也来自学校对他的信任和关爱。
从北京回到湖南,有点机缘巧合,但更多的源于廖勇的家乡情结和湖南师范大学的求贤若渴。在京多年,廖勇广泛涉猎歌剧、音乐剧、舞剧、影视剧、话剧、交响乐,其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新人新作奖、中国文联中华情原创音乐一等奖等奖项。但他乡音不改,自嘲是一个操着一口浓郁“湖南口音”的作曲家。
艺术讲究“个性”,音乐就是“说话”,这口浓郁的“湖南口音”,让行走世界的廖勇和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辨识度。
“三上原则”以人才引人才
2017年6月,廖勇被聘为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之前,他有着北京歌剧舞剧院艺术总监、北京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等多重身份。从北京回到湖南,做这个抉择需要勇气,但湖南师范大学领导的满满诚意,坚定了他回湘的决心。
吸引廖勇的,既有湖南师范大学对引进人才富有诚意的尊重和政策,也有他对湖南音乐氛围和环境的信心与憧憬。在他心中,湖南是文化高地,是出大艺术家的地方,有着很好的音乐土壤和生源。艺术家来到湖南,无论是创作还是教学,都可以大展拳脚,可以在这片“土壤”里种出“好庄稼”。
“回到湖南,我要对得起那些信任我的领导和朋友,不能‘筐瓢’,要让人家别‘看走眼’。”来到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后,廖勇沉下心来,扎下根去。他不仅自己来了,还帮助学校引进一大批国家级甚至世界级的顶尖艺术家。
这些艺术家包括:中国民族乐派卓越代表人、中国著名作曲家赵季平,著名音乐美学家、原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原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原文化部艺术司司长于平,中国民族声乐的领军人物王宏伟,中国顶尖二胡演奏家陈军,国内知名音乐史学家杨和平,世界歌剧舞台上轻型抒情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著名青年小提琴演奏家柴亮,湖南省文联副主席大兵……一时间,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高朋满座,大咖云集。
相对于一线城市和东南沿海,湖南长沙的区位优势并不明显。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从全国各地引进这么多行业大咖,廖勇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引进人才,他有着自己的“三上原则”:上得了台、上得了课、上得了表。具体而言,就是引进的这个人才专业要好,能上台演出,能上课教学生,并且要有承担重大项目的能力。
关于人才建设,湖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蒋洪新的一段话让廖勇印象深刻:一个大学要想发展好,关键在人才。只有人才基座厉害,这个大学才会长久厉害。所以,尊师重才是湖南师范大学的优良传统,近年来更是特别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学校领导对廖勇也是充分信任:“凡是你认可的人才,只要你签字就可以引进。”正因为如此,廖勇才能放开手脚,广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以人才引人才,带动了一大批顶尖艺术家落户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廖勇说,更大的积极意义在于,很多年轻的优秀音乐学子也被吸引过来,他们崇拜这些艺术家,乐意跟着艺术家学习,甚至渴望与艺术家成为同事,并肩作战。
作为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廖勇打造了艺术家和年轻学子喜欢的艺术氛围。他自诩“鉴宝”眼光还不错,喜欢去人才市场“淘宝”。在他看来,有些年轻教师和学子可能现在还没有很大的名气,但他们有很好的未来,甚至可能是湖南音乐发展的希望。
艺术创作要有特色和个性
从作曲家华丽转身,成为一个管理者,廖勇坦言“事情的确多了好多”。但繁忙的学院管理工作,并没有太影响到他的创作。历经一年多的史料翻阅、影视剧作品观摩,他终于寻找到该有的语境,完成了时长68分钟的交响组曲作品《大秦颂》,这个时长世界第二,仅次于奥地利音乐家马勒创作的100多分钟的《第三交响乐D调》。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廖勇。
此前,他与田沁鑫导演合作的音乐剧作品《天桥》,挖掘了大量老北京的本土文化元素,甚至拿着几十把三弦去呈现摇滚,将北京琴书交响化,实现了“音乐剧民族化”的设想。
后来,廖勇创作的《花鼓抒怀》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同样是基于他来自花鼓戏之乡,用花鼓戏的元素实现了跟交响乐的结合。在这个作品里,观众也可以明显听到浓厚的“湖南口音”。
在廖勇看来,音乐剧作为舶来的一个剧种,在国外有着很扎实的观众基础,但是国内的音乐剧却一直是“水不开”的状态,问题就出在创作上。作曲家写什么样的音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蘸了什么样的墨汁。
多年来,廖勇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的一条路径,这个路径就是将民族元素、民族基因和西洋呈现方式相结合。《大秦颂》就是“用西洋乐器的嘴巴来说出中国音乐的语言”,这就是他在音乐创作中强调的母语文化,也是他的辨识性和“口音”。
“艺术创作一定要有特色,要有个性。”廖勇说,在北京生活这么多年,但他一直操着一口浓郁的湖南口音。在廖勇的诸多作品里,都有着湖南乡野的童趣和纯净,这和他年轻时在湖南偏僻山村的生活经历有关。小时候,他在老家的山间放牛放羊,满山奔跑。如今提笔创作,那时候的蓝天白云、山野田园、鸟鸣花香,一一出现在脑海,涌入笔端。
虽人至中年,异地生活多年,但老家山的奇妙、水的味道早已在廖勇脑海里根深蒂固,他改不了,也不想改,这种家乡情结和艺术秉性反而成就了他的创作与作品。
艺术家最重要的是要有悲悯情怀,创作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他们也有悲欢,也有喜怒哀乐。
廖勇对此感触颇深,近年来,他和艺术界的朋友们深入基层,到很多地方去采风创作,跑到瓦砾里去扒开并寻找那些璀璨的“珍珠”。他们还热心公益事业,创作作品,关爱留守儿童。
作为艺术家,理应如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如此。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历经6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为全国各地输送了大量优质音乐人才,通过教学育人,文化软实力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艺术发展。学院综合实力在全国综合大学音乐学院中名列前茅。”廖勇说,作为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负责,这样才对得住那些家庭、家长的信任。
为此,廖勇专门写过一首诗:把生命交给医生,是因为相信;把安危交给警察,是因为相信;把孩子交给老师,是因为相信……
谈及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发展,廖勇认为,学院特别重视“以教育人”,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不能脱离时代,不能脱离市场,不能脱离现实。学院将以创一流为目标,发挥现有优势和特色,努力打造成为湖南乃至全国高规格、高素质音乐教育人才的“摇篮”。
来源:红网
编辑:杨雁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