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丨暖冬——村级样本30例之石门县薛家村

2021-01-22 09:59:36 湖南日报
作者:李飞 唐鹏程 周勇军 编辑:马丽红
字号:

(1月15日晚,在薛家村“新法屋场”,村民们围坐柴火旁,纷纷讲述他们幸福的生活。周勇军 摄)

数九寒天,在高寒山区的石门县南北镇薛家村,应该是冰天雪地。1月15日,记者登上湖南“屋脊”,走进薛家村,正值冬阳高照,气温达20摄氏度。对刚挖掉“穷根”、迈进小康生活的薛家村而言,今年无疑是个“暖冬”。

沿着一条依溪而建的水泥村道,不到10分钟就到了设在村民简发成家的“新法屋场”。因为“老村长”王新法倒下之前,有7个多月时间一直居住在简发成家里,所以简家屋场被称为“新法屋场”。这个屋场,本是村里召集村民议大事的场所,但村民们一到晚上,习惯到这里聚集,喝茶聊天。今晚的屋场故事会,就是村民自发组织的。

推开大门,热气扑面而来,10多个村民早就围坐在熊熊的柴火盆旁,讲述着各自的幸福故事。

“能遇上幸福的生活光景,真的还想活个100年”

“我叫白芳梅,即将进入古稀之年。村子里喊我大名的没几个,大多叫我‘时尚大姐’。”

见记者好奇,现任“名誉村主任”谢淼解释:“她这个绰号是新法大哥取的。村里这么多人,他不可能记住每个人的名字,就记住他们的特点。白大娘因头发灰白,却染成了黄色,新法大哥风趣地称她‘时尚大姐’。”

(过去,薛家村大多数村民居住的都是年代已久的吊脚楼和木板房。吊脚楼楼下养牛养猪,一到夏天,臭气难闻;二楼住人,一到冬天四处漏风,生存条件十分恶劣。周勇军摄于2015年冬)

(现在,薛家村村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从穷山窝搬迁到了具有土家风情的集中安置房,开启了小康新生活。周勇军摄于2021年1月15日)

讲起王新法,白大娘有些伤感,眼眶也湿润了。“我家老头子10年前过世了,当时3个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由于家里太穷,吃不上嘴,穿不上身,一到晚上我就背着孩子落泪:这苦日子何时才是头呀?2013年7月,王新法来到村里,豁出老命带领乡亲们修路架桥、发展产业。就拿我老婆子来说,3个孩子长大后都在外地务工,生活不要我操劳。他们在沿海城市生活,幸福着呢。我自己身子骨还硬朗,仍打理着1.5亩生态茶园,还养着两头大肥猪。到了年底,掐指一算,纯收入也有七八千元,加上国家补贴的养老金,我一个人花不完。现在的生活是吃得好、穿得暖,我就寻思着把身体保养好。所以,一到天黑,只要不刮风下雨,我都要到村部广场和老姐妹们跳广场舞。尽管老胳膊老腿跳得不标准,但也能跳出几个不同的花样呢!”

白大娘尚意犹未尽,就被一位村民急切地接过话茬。“我叫吴光兴,今年66岁,家里有一棵大槐树。‘老村长’新法兄弟也给我起了个绰号,叫‘槐树大哥’。”

(由于贫穷,薛家村没有一个像样的村部,即使过去的村部依山傍水,但还是没有摆脱凄凉的景象。覃遵彪摄于2015年冬)

(四年脱贫攻坚,敢教日月换新天,如今的村部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周勇军摄于2020年10月23日)

从柴火灰里刨出个煨马铃薯,吴光兴剥了皮一边吃一边打开话匣子:“要说过去生活苦,可以说是不堪回首。我家过去住在村里最高的山上,靠采苦瓜露野菜和草药维持生计。一栋破旧的木板老屋,既不遮阳,也不避寒。一年到头,最大的乐子,就是和孩子们数天上的星星,看十五的月亮。2017年,搭帮政府的扶贫政策,全家迁移下山,搬进集中安置房,这个家才有模有样。租了5亩老茶园后,生活更有生机。那年,凭着勤劳的双手,我们全家又从荒山地开出了5亩新茶园。去年底,老茶园产茶纯收入2.5万余元,5亩新茶园也开始有产出,纯收入1万多元。再过两年,新茶园产量也上来了,仅茶叶一项,年纯收入至少有6万元。俗话说,事是干出来的,账是算出来的。只要肯干,幸福生活才有滋有味。”

“我打从娘胎里出来,住的就是‘三柱两扁条’,屋顶盖的是山上的茅草,照明点的是油柴,吃的是野菜、红薯丝饭。搭帮党的扶贫政策好,前些年我在山下建的房子,享受危房改造政策后焕然一新。4个子女成家后在外务工。自己的1.5亩生态茶园,交别人打理,每年都有一笔稳定的收入,加上每月的养老金,真的是吃穿不愁,享尽清福。我快要进入耄耋之年,能遇上幸福的生活光景,真的还想活个100年。”

“好你个不知足的陈文贤,真的让你再活个100年,不就成了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了?”“时尚大姐”幽默诙谐,引得众人开怀大笑。

“找个媳妇结婚,让老母亲开心”

村民张言丽,2014年从邻村潘坪嫁过来,就和老公在广西打工。2015年,公公胃大出血,他们回到村里照顾老人。尽管有政府的帮扶和医疗保障,但全家人的生活仍然紧巴巴的。“老村长”王新法为了解决她家的困难,多次上门做她爱人的工作,想方设法帮助申请低息贷款,鼓励她爱人买货车,跑物流。一年下来,纯收入达到10多万元。她本人也好学,在村里担任旅游讲解员,年收入也有3万多元。她感慨最深的就是,穷则思变,不能有等靠要依赖思想。

(靠种茶维持生计的薛家村,过去茶叶加工地就坐落在一栋废弃的矿石加工厂房。周勇军摄于2015年冬)

(在各方的支持下,薛家村拥有了一栋占地11亩,厂房面积2100多平方米,年产加工干茶500吨的现代化加工厂。周勇军摄于2020年10月23日)

张言丽说:“这两年,我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学习,去年通过自学考试,被湖南农大大专班旅游专业录取。我要运用学到的旅游知识,让更多的人向往薛家村,羡慕薛家村!”

一番慷慨激昂的讲述,使会场气氛达到高潮。就连平时不善言语的村民金兴桥也开口了:“我今年44岁,至今单身,‘老村长’王新法叫我‘掉沟兄弟’。”金兴桥解释道,他家住在下河滩边的老木板房里,生活极不方便。外出要涉水,道路又难行。2014年的夏天,他骑摩托一不留神就掉进了沟里,“掉沟兄弟”的绰号就是这么来的。

“做梦都没想到,我家2016年迁出了下河滩,搬进了村部集中安置点的两层吊脚楼。在‘老村长’王新法的鼓励下,我办起了民宿小客栈,兼任村里的生态护林员,母亲也被安排在村部食堂做饭。细算一下,我家每年纯收入4万多元。做事我舍得出力,人也长得有模样,就是错过了讨媳妇的黄金年龄。要说2021年的奋斗目标,就是找个媳妇结婚,让老母亲开心!”这番话刚说完,金兴桥如释重负。

一位名叫田祥雄的中年汉子,也激动地站了起来,大声说道:“人穷缺精神。人富走起路来都带风。我今年的奋斗目标,也是要结束打单的日子,把媳妇风风光光娶进门!”他俩的话,逗得大伙笑弯了腰,掌声更是热烈。

“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火越添越旺,话越说越多,心越来越暖。不知不觉,时针已指向深夜11时。

(过去,就是这座长度不到500米的岩石大山,阻碍了薛家村人的脱贫致富梦,大量的农副产品走不出山门,村民们望山兴叹。王先鹏摄于2016年夏)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在全国脱贫楷模王新法的带领下,村民们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前赴后继,终于贯通了这条大山隧道,为薛家村真正脱贫打开了山门。周勇军摄于2021年1月16日)

一位名叫王军霞的女村民,在讲述自己的故事里,直言不讳地说:“2009年家里东凑西借,建了一栋小楼房,欠下不少债。我和老公在外打了10多年的工,才还清债。尽管我和老公省吃俭用,起早贪黑,仍然捉襟见肘。2018年,我和老公从微信群里得知,薛家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动了返乡创业的念头。2019年回到薛家村,看到村里的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如火如荼,决定开一家生态农庄,将在外学到的厨艺发挥出来,编织自己的幸福生活。在村委会的支持下,薛家村第一家农庄‘大家食府’呈现在游客面前。那时候,老公当厨师,我当服务员,生意格外火爆,一年下来,纯收入竟有20多万元。农庄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多游客慕名而来,我开心得做梦都会笑醒。还是习总书记说得好,幸福生活,是靠奋斗出来的!”

(山连着山,风连着风,路难行,梦难圆,成为了薛家村人急需盼望解决的首要问题。王先鹏摄于2017年夏)

(如今,一条条宛如彩练的盘山公路将交通闭塞的薛家村与山外精彩的世界串在了一起。王先鹏摄于2020年夏)

前几天,省城公演大型话剧《高山之巅》。这部大型话剧,就是以王新法为原型,带领薛家村脱贫致富的真实再现。听说《高山之巅》过段时间就会来石门公演,大家翘首以盼。

“是啊,新法大哥离开我们4年了。这4年里,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投入的资金就有3000多万元,改善薛家村的基础设施,帮助发展主打产业。现在村里1600多亩生态茶园,拥有现代化加工企业,省扶贫办还将村里的茶叶品牌,纳入消费扶贫目录。今年3月春茶开釆,山下的机器就会轰鸣。乡亲们,好日子还在后头呢!我们要借助乡村振兴战略,用勤劳的双手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把这幸福的光景印刻在壶瓶山的高山之巅!”屋场主简发成的话,让村民们热血沸腾。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