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湖南农业,以稳促增显担当

2021-01-23 22:10:29 观潮的螃蟹
作者:观潮君 编辑:刘良骏
字号:

2020年,湖南粮食总产量3015万吨(603亿斤),这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湖南粮食生产克服诸多困难,取得的不易成果。

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农业农村都是主战场和前沿阵地。“十三五”期间,湖南上下齐心同力,以农业现代化为依托,大力发展精细农业、智慧农业,推动三产融合,奋力打造新时代的“鱼米之乡”。农业农村发展硕果累累,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图景全面展开,成为稳定经济发展大局的“压舱石”。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粮食安全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它是维护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湖广熟,天下足”。湖南历来是全国粮食主产区,是全国“米袋子”“油罐子”“菜篮子”“果盘子”的重要阵地,为确保国家主要农产品供给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三五”期间,湖南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着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加速高产水稻育种攻关。

稳面积、稳产量,一直是湖南农业发展的“座右铭”。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湖南更是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拿出了真金白银,来打赢这场“稳”字仗。

近年来,我们会发现,湖南人的餐桌上越来越丰富,虽然非洲猪瘟让“二师兄”变得娇贵,但仍不至于“肉疼”。各类水果、蔬菜于湖南人而言都是自然而然的选择,并不需要精打细算。

这一切,都离不开三农战场的如火如荼和固若金汤。

在湖南,农业历来被“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因为“鱼米之乡”是属于整个三湘大地的荣光。

但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湖南自身的地理条件所限,过去的荣光面临了新的挑战,必须由农业大省向新型农业强省跃升成为湖南农业面临的一道“必答题”。

2016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对湖南给予了“三个着力”的殷殷嘱托,其中就包括“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南考察,再次对湖南农业的现代化提出了新要求。

高瞻远瞩定方向,殷殷嘱托暖人心。“十三五”期间,湖南以提高农业机械化率、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科研创新为突破口,加速湖南农业现代化、精细化发展。

据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十三五”期间,湖南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847万亩,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在洞庭湖平原、衡阳盆地等主产粮区,建成一批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昔日的“望天田”“斗笠丘”“冷浸田”变成了“旱能灌、涝能排、机械化”的高产稳产农田,有效提高了复种指数和土地产出率,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平均每亩可新增粮食产能100公斤左右,带动农民增收200 元左右。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种子是粮食高产的“芯片”。“十三五”期间,湖南依托省内科研院所,实施“水稻优质绿色高效种质创制与重大新品种培育”项目,启动“现代种业自主创新工程”,种业创新硕果累累。

作为水稻种业第一大省,湖南年产杂交稻种8000万公斤,占全国30%以上。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技术全球领先,2019年国家审定水稻品种410个,湖南占196个。2020年11月,袁隆平院院士团队再次传来好消息,第三代超级杂交稻测产亩产达到1530.76公斤。中国人的饭碗再次因“湖南力量”而让人安心。

农业是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农业的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支撑整个社会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

“十三五”期间,湖南以三个“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大力实施“六大强农”行动,以农业机械化推动农业现代化,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湖南三大万亿产业之一,同时培育出茶叶、水果、中药材、蔬菜等一批千亿产业。

在“洞庭明珠”益阳南县,一株稻和一只虾成就一个产业的传奇。“稻虾第一村”南洲镇南山村,正是通过大力发展稻虾产业,让村民的人均收入实现了翻番。

而在益阳安化,5G技术、工业互联网、卫星遥感技术已与黑茶产业深度融合,让黑茶这个古老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并进一步催生出当地“茶旅文康”融合发展的全新格局。

2020年4月,扎根常德市石门县壶瓶山区的湖南湘佳牧业成功在深交所中小板首发上市,成为中国生鲜家禽上市“第一股”,品牌价值高达45.94亿元。

“十三五”期间,湖南经济作物占农业产值比重提高到72.3%,产业兴旺已然成为湖南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进路”和“近路”。

农业强的目的是为了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发展的红利能够切实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们常说,看一个地方的居住环境,首选看厕所。

2019年以来,省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两年将“改(新)建农村户用厕所100万户以上”列为12项重点民生实事之一,省财政每年专门安排资金给予重点保障。

在人们的记忆中,乡村“茅厕”就是两块砖一个坑,既臭又脏,如厕难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难言之隐”。厕所改造可谓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最臭最硬”的问题。

为解决这一民生难点,“十三五”期间,湖南把“厕所革命”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一场轰轰烈烈的“厕所革命”在三湘大地的广袤农村拉开了序幕。

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在全国首创并推行“首厕过关制”,强化质量目标管控,科学确定改厕模式、施工承包方式、工程监理、运营维护机制。

此外,湖南还推广“首厕过关制”,先后编制下发《农村厕所建设技术导则》《首厕过关制操作手册》。各地把经过实践验证可行的“首厕过关制”整套模式,贯穿到每一个改(新)建的厕所,体现到厕所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中,以“首厕过关”带动“每厕过关”,换来百姓满意。

2020年5月,在湘西洲泸溪县武溪镇朱食洞村,一位农民的旱厕改造因为质量风险,直接让村、镇、县三级介入,确保质量过关。

截至2020年12月底,湖南重点民生实事项目——改(新)建100万户农村户用厕所、1000个农村公厕顺利完成。

湖南的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进行,在宁乡市的一些农村,垃圾分类和无害化处理的推广和实践力度甚至不输于长沙的市区。

如今,湖南许多农村的“颜值”更靓了,“气质”更美了,老百姓的精神面貌更好了。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