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各地积极推动文化资源与现代生产生活相融合,变软资源为硬实力,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农历新年,山城安化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品尝“梅王宴”是这里的新年民俗,不少游客慕名而来,体验“梅山文化”。安化,古称梅山,“梅王宴”是传统饮食民俗类非遗保护项目,传承人蒋晓初将黑茶入菜,烹制出了一道 口感醇厚的马帮肉,让茶香和肉香充盈唇齿。安化县“梅王宴”传承人蒋晓初:“茯砖茶 含有的冠突散囊菌,具有很好的分解脂肪的作用,我们把茶融到肉里面,很好分解脂肪,更有利于健康。
以文化为载体,以茶为媒,安化的风土人情、秀美山水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当地的贫困户们有的开起了农家乐,有的在景区景点打工赚钱,纷纷吃起了“旅游饭”,走上了脱贫致富路。村民廖良玉:“我在家带小孩,就没有外出打工,就在这里上班,一个月可以赚到2000多块钱。”
依托传统民族文化,湘西凤凰县竹山村将苗寨打造成旅游网红打卡地,为脱贫奔小康找到了助推器。每天清晨,竹山村村民吴国文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喂他自家的大黄牛;上午九点,他都会牵着牛去田野“上班”。吴国文说,他是村旅游合作社员工,一年有两万多元的工资收入,此外,放牛一项每年还能挣四千元。省文旅厅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刘建军解释说,耕牛是乡村农耕图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4年住建部把我们这边两个苗寨定为中国传统古村落,保存得非常完好。利用传统的资源,因地制宜搞旅游。”
竹山村是纯苗族聚居村,拥有四座有五百多年历史的苗寨。村子风景如画,民风古朴。过去因为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苗族村民很贫穷。扶贫工作队驻村后,村里成立了旅游合作社,整合村里闲置的古民宅,将苗寨建设成沉浸式体验旅游景区。村民出租自家房屋,在景区就业,收入来源多了。村民龙炳妹:“前几年在浙江打工,我们这边开发旅游,我回来之后就叫上我们那些姐妹一起回来,教他们(指游客)打鼓、跳舞。”
去年,竹山村接待游客超过十万人次。全村65户建档立卡户去年全部脱贫,年底通过旅游公司分红,村集体经济有了入账。竹山村也先后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湖南省文化和旅游扶贫示范村、中国扶贫交流基地。
据了解,“十三五”以来,我省以大湘西、大湘东地区13条精品文化旅游线路为依托,持续推进脱贫攻坚。全省通过文化旅游直接和间接减少贫困人口累计100余万人。在我省脱贫攻坚示范村中,有41%是文旅扶贫重点村。
传统的也可以成为时尚的,成为脱贫致富的产业。而说到习总书记点赞的苗绣,不仅仅贵州有,在咱们湖南湘西。当地利用民族文化特色优势,挂牌成立了多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就业奔小康:
走进花垣县石栏镇七绣坊苗服饰文化公司,只见绣娘们飞针走线,手指灵动、动作娴熟,一幅幅精致而有创意的苗绣从她们的绣针中徐徐而出。石栏镇雅桥村绣娘石玉兰对眼下的生活十分满意:“我在那里绣一个月有一两千的工资收入,还是可以的。在家里,可以照顾老人,照顾小孩,还是感觉要比在外面要好。”
过去,由于家乡缺少就业机会,为了养家糊口,石玉兰不得不和丈夫外出务工,把孩子留给老人照看。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两个孩子性格很是内向,姐姐甚至变得不爱开口说话,这让石玉兰很是煎熬:“没办法啊,因为我们这边又没什么经济来源,一家人不可能没有生活开支嘛。”
2017年,一个叫“让妈妈回家”的公益项目,帮助石玉兰实现了梦想。2017年,七绣坊的创始人 石佳回乡创业,了解到当地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后,便决心要留在家乡带领乡亲们摆脱贫困。石佳成立公司后干的第一件事,便是加入由湘西州文旅广电局和湘西传统工艺工作站创办的“让妈妈回家”公益项目。
最开始,七绣坊聘请了4位苗绣传承人担任指导老师,动员各乡镇妇女到公司参加带薪苗绣技能培训,培训合格之后签订合同并上岗。石玉兰便是最早参与七绣坊苗绣技能培训的成员。现如今,除了绣苗绣赚取一份生活费外,送孩子上学、一家人一起吃饭、辅导孩子做功课……这些普通人的生活,也成为了石玉兰的日常。
而为了让苗绣走得更好更远,七绣坊董事长石佳积极研究、对接市场,对传统苗绣加以改良:“最初的时候,因为传统的绣法以及色彩不被现代人接受,但是呢,我们通过了设计师的转变,把它嫁接到了现代的包包、服饰这些东西的上面去之后,有一个创新了。”
近年来,湖南以非遗扶贫工坊建设为主要抓手,创新探索“非遗+扶贫”模式,创建了融入当代审美的非遗品牌,搭建了扶贫产品通往市场的平台,形成了新的就业创收增长极。苗绣、竹编、油纸伞、蜡染……截止2020年底,全省51个已摘帽贫困县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152家,参与人群12.9万人,带动建档立卡户7.2万人在家门口就业,助力6.8万人脱贫,持续推动的“让妈妈回家”计划被评为全国优秀非遗扶贫品牌行动,并获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李群在国新办文化和旅游助力脱贫攻坚新闻发布会上推荐。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湖南自然和文化资源禀赋足,传统文化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各地挖掘历史文化积淀,聚焦优势产业,创新发展思维,运用现代化的载体和手段,把“小而美”的 发扬光大,把传统的赋予新的内涵。只要我们满怀信心,开动脑筋,就一定能在“十四五”新征程上迈开坚实的步伐,用“一针一线”绣出精彩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