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湘声丨脚沾“泥土”心入基层 住湘全国政协委员共话乡村振兴

2021-03-07 20:54:44 红网
作者:王诗颖 编辑:胡冲
字号:

红网时刻3月7日讯 (记者 王诗颖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抓好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湖南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首倡之地当有首倡之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了此次两会上,住湘全国政协委员们讨论的热点话题。

杨维刚:加强政策体系衔接,变“两张皮”为“一盘棋”

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湖南省委会主委杨维刚认为,在保持现行政策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全面总结梳理脱贫政策,科学把握乡村差异性,通过在县市区、乡镇、贫困村三个层级开展试点的方式,统筹谋划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对现行脱贫政策进行分类处置,探索将脱贫攻坚的区域性、特惠性、阶段性政策体系,逐步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全域性、普惠性、长期性政策体系。

同时,加强乡村产业谋划,充分释放乡村生态优势,构建具有乡土特色和资源优势的产业体系,变“被动扶”为“主动兴”;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持续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农村人才“回流”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变“管群众”为“群众管”。

张大方:乡村振兴重点要解决人、地、钱的问题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湖南省委会主委张大方说。

张大方认为,乡村振兴,人的问题永远是最重要的,因此,他建议要增加对乡村教育事业的投入,乡村振兴要教育先行、久久为功,花大力气培养出一批懂农业、亲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型”人才。增加对乡村教育的投入,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保障,建好乡村学校、传递乡村声音、培养乡村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

同时,要建立健全土地开发利用政策。探索开展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两权”抵押贷款,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允许工商资本、集体经济组织、新型经营主体等将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贷款。

那么如何解决“钱”的问题?张大方认为要改变“守株待兔”式招商,加强政府与投资者的有效沟通,统筹布局,因地制宜,提早谋划。加强对产业的规划指导,建好产业筹备库,做到“在建一批、储存一批、争取一批、前瞻一批”。借助乡村振兴的政策红利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完善方式方法,开展招商引资。

李云才: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锦上添花” 而是“缺啥补啥”

“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锦上添花’。”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湖南省委会副主委、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巡视员李云才认为,乡村振兴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价值导向、发展导向,是一个“缺啥补啥”和具有中国特色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伟大实践。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支持和鼓励合作发展,让农民分享股份收益、土地流转收益、职业技能收益。支持和鼓励企业下乡、资本下乡、科技下乡、人才下乡,挖掘特色农业多元素增值的丰富内涵,促进农民增收。

推进乡村振兴,人才不能少,要打造一支“钢铁劲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和基层干部的作用,动员更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乡村振兴,通过以工补农、以城哺乡、以商活村等多种方式,在实干中培育培训培养一支具有职业技能的现代农民队伍、具有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队伍、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干部管理队伍。

石红:支持湘西州创建全国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

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湘西州如何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全国政协委员、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政协副主席石红认为,在湘西州创建全国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具有特殊的重大意义,尤其是湘西自治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还比较重,有占据总人口31.93%的脱贫人口需要巩固脱贫。

湘西以十八洞村为样板,积极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好路子,创造了精准脱贫的“湘西样本”,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十八洞村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在石红看来,湘西自治州是湖南唯一的西部大开发地区,同时也是革命老区。因此,将湘西自治州8县(市)纳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湘西自治州创建全国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将更好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石红表示,湘西州将继续发扬首倡之地的担当与作为,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精准精细抓好乡村振兴各项任务落实,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争做全国全省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的先行区。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