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打卡胜地丨“赶”出来的美好生活

2021-03-09 08:32:12 永州日报
作者:任泽旺 编辑:陈小婷
字号:

1559940_chenchao_1615206192622.jpg

好热闹的松柏“赶鸟节”。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是瑶族人的赶鸟节。说起瑶胞的这个节日,最为尤盛的当属江永县松柏瑶族乡的“赶鸟节”。

松柏“赶鸟节”有着近千年的历史,且长盛不衰。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江永县松柏瑶族乡林木茂密,很适宜鸟雀繁衍生息。以五谷为食的山雀、野鸡、斑鸠等禽鸟熬过了酷寒严冬,看到山桃花开了,便伸动翅膀飞上天空,站上高高的树枝,一见到有人进山里来了,就唱起欢乐的歌;看到妹姑把那一抓抓金灿灿的粮食种子撒进黑沃沃的山地里,歌儿唱得更欢了,邀集伙伴快来“会餐”!这样,它们往往成群结队,飞如乌云遮日,落像黑幕盖地。进山耕种的人一走,它们巧妙地试探了“稻草人”,飞落坡地,用尖利的嘴巴不停地啄,用锋利的爪子不停地刨。早春作物尚未破土出苗,就被群鸟糟蹋得所剩无几了。鸟害成了瑶山早春作物的头号大敌,成了耕山人的一块心病。

盘云寨有一个勤劳聪慧的瑶族姑娘,名叫盘英姑,很爱唱歌。耕山人听了她的歌,心里像融化了一块蜜;她向着山泉唱,山泉会停止流淌;她向着山林唱,鸟雀们都会羞得不敢开口。即使盘英姑的歌停下来了,鸟雀们还是久久不肯离开。耕山人想到:要赶鸟,盘英姑一定有办法。于是,盘云寨的男男女女都来到英姑的木楼,跟她学起了唱歌,并商量把歌传到九十九寨的耕山人中间去,约定下年二月初一这天,也就是下地播种以前,把鸟雀从九山引开,引到没有阳春作物的白头山石岩岭去。

农历二月初一这天一大清早,盘英姑约上意中人,唱着歌儿聚会寨头,把鸟雀一群群引出山林,向白头山汇集。鸟雀也真的追着歌声,跟着盘英姑他们飞往白头山。

这天,白头山上成了鸟的海洋。晴天,鸟雀飞成排,为盘英姑两人遮日荫;雨天,鸟雀飞成队,为盘英姑两人挡风雨。盘英姑两人那悠扬悦耳的歌声弥漫山谷,陶醉了鸟儿。鸟雀真的忘记了飞回山林,累了,就落在岩石上。到第二天,鸟雀们飞到云头寻找歌声,它们围着白头山飞,好像山头有听不完的歌声。待鸟儿惊醒时,种子早已出苗,生长茂盛。从此以后,鸟儿再也不犯五谷了。为报答这对青年歌手的恩德,人们就把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定为“赶鸟节”。

1559946_chenchao_1615206229975.jpg

松柏“赶鸟节”上的山药交易。

1559942_chenchao_1615206129571.jpg

每年的这一天,湘、粤、桂边邻县市的各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涌向江永县松柏瑶族乡圩场,聚集到这里,共同欢度传统佳节。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家乡那个名叫“松柏岗”的圩场,平日赶圩都固定在乡电影院前那块七八亩地的黄土斜坡上和那条三里来地的松柏街上。可是,每每到了“赶鸟节”前两天,“赶鸟场”就不再局限于这“八亩地”“三里街”了,毫无限制地扩大,见空地就设摊,是路面便搭铺,连周边的荒坡、旱田也成了摆摊做生意的好场地。“松柏岗”可谓处处都是商铺摊位,卖布匹的、卖鸟铳的、卖农具的、卖家具的……分区分行售卖,秩序井然。

我老家门口有一条山路,翻过几座拾级而上或下的石山,通向穿过江华大路铺镇的207国道。在那个马路没修、班车不通,连拖拉机、自行车也是少之甚少的年代,这条山路就是邻近的江华和粤、桂瑶胞到“松柏岗”的捷径,也是人们前往“赶鸟”的“鸟道”。

我家正处在这条30来里路程的“鸟道”的中转岔路口。来来往往的过路人,一到我家门口少不了会停步问路、歇脚喝水。误了赶路时间的路人,定会被好客的祖父母留在家中就餐借宿。楼上木板镶成的谷仓,很多时候成了路过客人的大床铺。记得那时有三个年近五旬的瑶族“梧州婆”甚是能干,几乎每个季度都要结伴而来、走村串寨售卖“八宝被”“靛蓝衣”等瑶家织锦。“赶鸟节”这等重大节会,她们那更是不会缺席。她们自然成了我家的常客。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参加工作后,还偶然遇见过“梧州婆”到附近村庄兜售,但已经不是她们原来的“三人组合”了,而是由一个老面孔带着一两个新面孔了。从10年前开始,我就没再见到过她们了,估计是她们不再徒步走这条“鸟道”或是我在外工作很少回家。

那个年代,来“赶鸟”的人们只能靠步行来“赶鸟”。生意人往往会提前一两天赶来,接二连三,络绎不绝。他们大多是肩挑背驮着龙骨抽水车、“嫁妆”柜、锄头把、蓑衣、斗笠等生产生活用具,沿路售卖,担子越挑越轻巧。满头大汗而来,欢声笑语而归。曾经有个担着甘蔗的商贩,刚在我家门口停下讨水喝,村民和后面跟上来的行人便围上来挑买甘蔗,祖父见他一个人称重、收钱忙不过来,连忙上前帮他把称称重。半个小时不到,就售卖一空。第二天,他和妻子各人又担上两捆甘蔗赶来“赶鸟”。路过我家门口时,他硬是拽出两蔸甘蔗送进屋里来,感谢祖父前日帮的忙。

如今的“赶鸟节”,依然是瑶族节日盛会。每年的今天,瑶族男女老少便身着节日的盛装,舞龙耍狮,载歌载舞,纪念歌仙盘英姑,驱鸟祈求丰收。

这一天,瑶族青年男女们用歌声迎接春天,用歌声交流情感。三五成群,或坐于青草坪、岩头上,或依偎茶树蔸、紫荆花下,甜蜜地对唱情歌、山歌。从日出唱到日落,渴了,喝一捧清冽泉水;饿了,吃几个艾叶粑粑。鸟雀忘了归巢,唱歌人不想回家,直到夜幕降临,他们才男送女、女送男,送过岭、送过山,送一程、唱一段,送到村寨门口才含情脉脉、依依不舍地分开。相中之后,青年男女再通过“拿篮子”“送蛋子”的方式,确定爱恋关系。可以说,赶鸟节又俨然成了瑶族的“情人节”。

当青年们忙着对歌、寻觅意中人时,老年人便在家里,把连夜舂出的糯米粉,糅合捏成铜钱般大小的圆球状面团,戳在竹枝上,插在神坛边或堂屋门旁,名叫“鸟仔粑粑”,任邻居小孩们取食。据说是鸟雀啄食了粑粑,就会把嘴壳粘住,再也不会糟蹋五谷了。到了晚上,瑶民们走村过寨串火塘,品尝各家的“鸟仔粑”,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和顺,到秋天时能有个好收成。

1559944_chenchao_1615206163386.jpg

1559938_chenchao_1615206146131.jpg

改革开放后,瑶乡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集贸市场面貌焕然一新。赶集日,大小商贩在整齐划一的集贸市场里,按物品种类划行在固定摊位经营,从蔬菜、水果、鲜肉到服装鞋帽、日用百货等,让瑶胞不进城就能买到所需物品,极大地方便了瑶胞。

到现在,一年一度的赶鸟节依然火爆,已成为湘桂边界的物资、信息交流大会。赶鸟节不仅对歌、做“鸟仔粑”,而且形成了以松柏瑶族乡为集散地的大集市。远方的商客年年提前赶到,在广阔的“鸟场”上搭设临时摊位,分行业种类摆上瑶族织锦、农业机械、竹木器具、名土特产、风味小吃,大至耕犁机、抽水机,小至烧火钳、挖耳勺,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当天,人往“鸟场”上一站,定会立刻淹没在人海里。抱在手上的孩子或牵在手心的女朋友,请你千万不要松手,否则,一定会让你泪眼婆娑地找上大半天都难寻见其踪影。可谓人海茫茫,难觅芳踪。

“赶鸟节”正逢开春耕种的好时节,周边湘桂粤的各族群众都前来选购农具、优质种苗等生产生活物资,备耕备种。只要在“鸟场”上一看,无论是贩卖镰刀、锄头的,还是售卖簸箕、板凳的,均是里三层、外三层的围满了顾客,生意好得不得了。

“早知道这么畅销,多拉一车苗子来好了!”广西贺州的莫老板一边数着手中的钱,一边连连懊悔。他每年都会拉柑橘苗来松柏“赶鸟”,没到正午就被农户抢购一空。

“老庚,买这么多稻种!”“是呀,去年种了20亩水稻,挺划算的!今年我准备大干一场,租种50亩水田。”熟识的朋友在“鸟场”里相遇,少不了相互交流一番今年的打算。赶鸟节,为人们孕育了商机,也为瑶胞编织了春天的希望。

这一天,松柏瑶胞还喜欢“抢人”回家做客。松柏集市上及附近村寨的瑶胞,都以“进屋就是客”的姿态,敞开大门,迎接客人到家里来喝酒吃饭。每家每户都用最大的鼎锅来做大米饭,煮好手掌大小的瑶家腊肉,端上醇厚且浑浊的小缸米酒,摆着油光发亮的艾叶粑粑。来客进屋落座,主人马上斟上一碗米酒,夹上几块腊肉,便开始攀谈敬酒,一番“怪酒不怪菜”的架势,让人嘴角吃肉吃得流油,酒没醉人却被热情熏倒。酒足饭饱、踉跄离开之时,女主人又会让你带上几个粑粑回家品尝。每当这一天、这个时候,瑶家往往都是这一桌才开席,又进来一拨客人。听说到家里吃饭的人越多,预示着这家人今年的收成越好。

其实,在江永、江华等地的瑶乡均有“赶鸟节”习俗,纯朴、热情、勤劳的瑶乡人,因为这个传统习俗,被“赶”出了越来越美好的生活。我们相信,瑶乡的“赶鸟节”一定会代代相传,延续千年万年!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