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 通讯员 姜小康 记者 陈珉颖 石门报道
如何改善乡村的人居环境,动员村民积极参与到环境治理中,一直以来都是个难题,成为乡村振兴“生态宜居”之路的“绊脚石”。
位于常德市石门县三圣乡的南岔村,借助乡村治理的制度优势,打响了一场生态人人共治之战,其乡村人居环境治理走在全县前列,是全县环境治理优秀乡村。
雨后的南岔村。
当乡村治理遇上生态保护
近日,又到了南岔村一季度的全村环境卫生比比看的时候。走进南岔村,卫生协会会长、副会长及一名会员正带领着全村8个屋场长,依次对每个屋场、每一户对环境卫生进行考核打分,考核指标包括垃圾分类三桶、房屋四周、室内整洁、杂物堆放等多个项目。卫生协会是村民自发成立的自治协会,都是由一些村上公认的卫生户且有良好声誉的人组建而成,村民们也十分认可这个协会。通过卫生协会考评出来的优秀屋场、农户会在全村进行通报表扬,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从而在全村形成一个示范激励的作用。
屋场会上农户热议环境治理。
当老问题遇上新模式
城镇化背景下,大量年轻人才的外出导致了农村出现日渐凋敝的现象。且村民对于村级事务参与性低,长期以来都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南岔村早早意识到了这个难题,并开始积极探索通过治理制度的创新,来激发村民的干事热情。老支书李育新说表示,建立制度能让村民人人参与村务,形成一个组、一个村的集体意识,另一方面大家都参与进来了,工作量就减轻了。但建立制度,说起来容易,但真正落实地有效果,这过程绝非一日之功。“一开始,工作难度还是挺大的,很多群众不会理解你的工作并去支持你”,南岔村的联村干部覃雨亭说道。
久旱逢甘霖。石门县成为全国乡村治理试点县后,探索出了“两联两包”的治理模式,即党组织、自治组织联动包片区,党员、屋场员联动包屋场,是城市网格化治理在湘西北山区的一种创新式发展。而南岔村最早开始运用这一模式,并形成了很好的效果。
人居环境村规民约。
当新制度激发新活力
现在的南岔村,各项制度已越来越完善。乡村有了制度,村民行动有了激活法宝。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建设后,南岔村逐渐形成了户比户、组比组,“南岔是我家”的集体意识。“记得当时是收割的农忙季节,正值环境季度考核,卫生协会发布通知后,村民们迅速就放下了手头上的活对村庄进行了卫生清洁。村民们参与的积极性,出乎了我们的预想。”回忆起制度完善给村里带来的变化,联村领导覃勇飞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