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情书”背后的故事:95后长理学子捐献造血干细胞

2021-04-10 14:08:33 红网
作者:汪衡 董治佑 编辑:杨雁霞
字号:

微信图片_20210410115419.jpg

3月31日-4月1日,在昆明市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0医院,经过了两天长达十多个小时的采集过程,刘光英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将生命“火种”传递给一位亲爱的陌生人。

红网时刻记者 汪衡 通讯员 董治佑 长沙报道

“亲爱的陌生人,您好!首先祝福您早日康复,往后一切都好!”

“我捐献干细胞只是帮助您回到正常生活诸多步骤中的一小步,更重要的是那些医护人员,是您最爱的家人,是那些热心公益服务的志愿者,以及那些鼓励你‘加油!坚持’的人……”

“所以,快点好起来,脚踏实地去做自己的事,去完成你想要完成的想法和梦想,如果有机会,再做些力所能及回馈他们的事,也算是互不相欠,哈哈……”

“最后,再次祝福您。也希望您永远热爱夏天的风、院子里的蝉鸣和陪伴您的人。”

微信图片_20210410115407.jpg

微信图片_20210410115413.jpg

在捐献造血干细胞前一个晚上,刘光英所写的“情书”。

这是一份动人的“情书”,字里行间,传递的是一份关于生命的大爱,以及对生活的乐观和豁达。

写信人是长沙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15级工程力学专业的刘光英(现在昆明理工大学读研),收信人是一个他完全不认识的陌生人。

那刘光英为什么要写这样一封信呢?

“早日康复”“捐献干细胞”“医护人员”……也许细心的读者通过信件中这些词已经猜到了故事的大概。

3月31日-4月1日,在昆明市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0医院,经过了两天长达十多个小时的采集过程,刘光英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将生命“火种”传递给一个亲爱的陌生人。

这封信就是刘光英在捐献造血干细胞前一个晚上写的。

十多个小时的采集过程中,其中的艰辛和痛苦,除了刘光英外,我们都无法知晓。但关于他的故事,我们却可以了解一二。

2015年,刘光英来到长沙理工大学求学,大一的他因为表现优异而被学校学风督察队录取,主要负责学生献血方面工作。

除了经常义务宣传相关知识,刘光英坚持带头献血,勇敢伸出臂膀。在多次献血的过程中,他越发热爱公益事业。

正如他在病床上所说:“正是由于在长理读书较早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公益活动,所以在自己内心埋下了大爱的种子。”

2017年9月,刚刚读大三的刘光英自愿报名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成为一名志愿捐献者。

2020年10月,到昆明理工大学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刘光英收到了与患者配型成功的消息。他得知自己骨髓与他人成功匹配后,毫不犹豫地答应捐献自己的造血干细胞。他说:“我一直想着借这样机会去帮助别人,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捐赠的想法美好而崇高,但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最先的阻力,也是最大的阻力,来自于他的父母。刘光英父母认为捐赠细胞有风险,再三劝阻他放弃。

但这并不能阻碍刘光英,他浏览了造血干细胞、骨髓库相关官网,查阅了许多资料,逐步详细了解并向父母耐心解释捐赠造血干细胞这件事,告诉他们捐献造血干细胞和献血差不多。他的执着的追寻和坚定的信念慢慢打消了父母的顾虑。

“我之前了解过这种手术的大概流程,刚开始还是有点害怕的,比较紧张。但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并不会损害自身健康,所以术后并没有什么感觉,就好像去一个虚拟的环境玩了一趟,回来没多久就活蹦乱跳了。”刘光英告诉红网时刻记者,只要想到有人延续了自己的生命,他内心就有一股暖流,就感觉人生特别有价值。

一份宝贵的造血干细胞样品,可以挽救一个生命,让一个家庭完整;而一个人的善举,却可以影响许许多多的人们,刘光英主动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迹充分展现了长理学子乐于奉献、敢于担当的精神,擦亮了青春的亮丽底色。他的事迹也被众多长理学子所赞扬,被同窗好友们视为榜样。

在采访中,刘光英表示,他今天的善举离不开大学期间老师的教育和引导,力学系党支部(教育部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的董国朝、彭旭龙、周先贵等老师们辛勤培育,为自己的心灵埋下大爱的种子。同时,他寄语长理的学弟学妹们在履行好学生天职,好好学习,锻炼本领的同时,要坚持体育锻炼。同时,他希望同学们多一点爱心,多一点社会责任感,“如果有机会帮助到别人又是自己力所能及的,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