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是红色的,湖南也是绿色的。
红与绿,交织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生态发展的动人图景。这是湖南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的成效,传递出湖南对7300万乡亲父老的庄严承诺。
▲南洞庭湖秀美风光。
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岳阳调研长江经济带发展时,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守护好一江碧水”的生态发展观。
三年过去,生态文明的“绿皮火车”纵横三湘,湖南凭什么?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守护好一江碧水”三周年之际,4月25,省委书记许达哲在中国环境报题为《牢记殷殷嘱托,着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展现新作为》的专访中指出,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总书记关于湖南生态环保的重要指示精神,扛牢抓实生态环保政治责任。
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以“绿色生态之美、绿色文化之美、绿色产业之美、绿色制度之美”,给出了一个湖南路径。
四个“美”,就是湖南绿色崛起的标尺和准星。
绿色生态之美,赋能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人类社会与自然系统之间的整体性和关联性不可分割。
这些理论,落地于当代中国实践,蕴育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无论是“守护好一江碧水”,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都将生态与发展辩证统一。
2018年初,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开启。整治的重拳,落在黑臭水体、欧美黑杨、非法矮围、非法采砂等生态“毒瘤”。
▲2017年4月,许达哲到东风湖暗访。
东风湖,是洞庭湖中黑臭水体集散地。为拿下这个“瘤王”,省委书记许达哲四年五下东风湖,不仅下猛药,还年年“回诊”;欧美黑杨,被称“湿地抽水机”,南洞庭人民壮士断腕,将上百万株欧美黑杨全部“清零”;沅江下塞湖全面拆除非法矮围,拒绝任何企业“与生态争利”。
正如许达哲强调的,“要坚持把生态环境修复摆在压倒性位置,统筹推进长江干支流沿线治污治岸治渔”,铁腕治江,终于还了湖南一个“长江最美岸线”。
▲麋鹿群奔跑在东洞庭湖。湖南日报记者 郭立亮摄
绿色文化之美,构建生态消费圈
许达哲多次提及,要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用好长江黄金水道。这无疑是一个“绿色文化”动员令。
如果把这条文化线拉长,早在三千年前,中华民族就以《诗经》宣传最早的生态意识:万物相生,物我相伴。今天,《诗经》中“飞鸟在天,潜鱼在渊,茂树成林”的理想世界,正在广袤的三湘大地惊艳绽放。绿色文化之美,始终流淌在湖南人柔软的波心。
当然,绿色文化不仅停留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蔽芾甘棠,勿翦勿伐”的文学层面,而应以促进社会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模式、科技发展应用等的绿色转变为己任,提升公众绿色意识,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形成绿色科技体系,拉动绿色经济和消费,构建一个面向未来的、全方位的绿色生产生活圈。
▲蓬勃发展的岳阳绿色化工产业园。
绿色产业之美,助力经济绿色转型
“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如同“阿喀琉斯之踵”,经不起不良经济模式的冲击。因而,驱动“绿色引擎”,是解决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这对矛盾的完美方案,可实现有限资源下的可持续发展。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无疑兼顾了硬币的正反两面,为湖南绿色发展设好路线,定下规矩,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一方面,化工围江、砂石码头、重污养殖场等的整治改造,退还长江岸线7.24公里,沿线造林10公里;另一方面,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提速,重化企业搬入绿色产业园,延链强链,坏事变好。湖区纷纷“产业立市”,绿色重大项目源源不断在路上……
高体量高能耗化工企业有序退出,高科技高附加值重大产业项目大量涌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完成绿色蝶变。
▲下塞湖宛如一颗绿宝石。梁慧恩 摄
绿色制度之美,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引导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顶层制度设计的重要性。
2018年5月11日,湖南省委全会通过《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大力推动湖南高质量发展的决议》,将全面落实“守护好一江碧水”列入重中之重。一个月后,全省动员全力以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2020年11月21日,许达哲履新省委书记主持第一个省委常委会,主题就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他强调,以抓保护、抓治理、抓建设的实际行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省委“十四五”规划建议,旗帜鲜明提出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建设现代化新湖南,把建设生态强省、美丽湖南作为重要内容。事实证明,严格制度、严密法治,是绿色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城陵矶新港区成为绿色发展的“桥头堡”。
暮春四月,此刻江岸草长,角鹿奔腾,渔歌四起,白鹭翩跹,一派“临江仙”美景,一湖勃勃生机。“四美”湖南正按下绿色“快进键”,一趟开往未来的“绿皮火车”,正高扬速度与激情,将湖南的生态文明推向崭新的广度、深度与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