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张兴诚 苏莉雅 株洲报道
前不久召开的湖南省包装联合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传来消息,株洲将全力推进“中国包谷”建设。站上时代的“风口”,这座有“中国动力谷”之称的工业重镇,也正凭借“中国包装产业链资源集聚谷”(简称“中国包谷”)的崛起顺势奋发,向新而生。
▲动力株洲。
茁壮成长的背后,是株洲对“中国包谷”持之以恒的打造,是株洲又一个千亿级产业链集群的迅速形成。
株洲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
带着这个疑问,记者来到株洲采访调查,寻找问题的答案。
引领行业风向
提到“中国包谷”,就不能不提湖南工业大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两者更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相伴而生。
该校是湖南省唯一一所以工业命名的大学,一直致力于擦亮工业底色、彰显包装特色的办学思路,形成了与湖南先进制造业精准衔接的“新工科”学科链,与包装全产业链无缝对接的“大包装”学科群,已成为全国工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和我国包装教育的龙头高校,能够培养本科、硕士、博士全链条人才,被誉为包装行业的“黄埔军校”。
▲湖南工业大学
该校还是全球唯一以“包装”为特色的一类本科院校,是我国第一个被国际包装协会接纳的会员单位,是中国包装联合会包装教育委员会的主任单位,也是全国高校中唯一的中国包装联合会副会长单位和中国包装技术培训中心,拥有“先进包装材料研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2个和“绿色包装与生物纳米技术应用”重点实验室、“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省部级平台50个。
这样的身份与成就,决定了湖南工业大学在行业内,始终发挥着引领风向的作用。
我国是名副其实的包装物使用大国,传统包装会产生大量纸类、塑料等废弃物,并且这些还在与日俱增。因此,妥善处理包装污染问题,加强绿色包装标准化工作,已成为传统包装向绿色包装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由湖南工业大学和暨南大学联合承办的第21届世界包装大会开幕式在珠海举行。
湖南工业大学早就在绿色包装领域倾注了很大精力,比如,早在快递业尚未如此兴盛的2011年,该校就从自身的包装办学特色出发,确定以“绿色包装与安全人才培养”为项目申报选题,向国务院学位办申报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3年12月该项目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标志着全国包装行业和包装教育领域首个博士人才培养点在湖南工业大学诞生。
培养绿色包装高层次人才,是湖南工业大学对绿色包装理念的践行。
湖南工业大学遵循绿色发展理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为担当,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课题,融合新技术、新材料,秉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包装设计理念,推动包装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包谷”战略合作协议签署现场。
2019年7月23日,株洲市人民政府与上海复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包装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包装联合会、湖南工业大学在上海BFC外滩金融中心举行仪式,联合签订“‘中国包谷’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组建以技带工、以工带贸、技工贸一体的包装行业整合服务平台,在全国率先围绕包装产业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圈。
“通过这一协议,我们将联合企业、研发中心和包装测试中心,定期举办全球包装产业博览会,共同探讨趋势热点,为产业发展赋能。”该校校长刘扬告诉记者,当前,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是包装行业的未来趋势,湖南工业大学将依靠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的优势,为消费者带去多元化体验,推动行业进一步升级。
包装行业的“智库”
在引领行业风向、做好绿色理念践行者的同时,湖南工业大学也在为中国包装领域源源不断地提供着智力支撑。
在这里,走出了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包装专业人才,全国90%的规模以上包装企业均有湖南工大毕业生,每年产生1000件以上包装类知识产权。
正在打造中的“中国包谷”,已经建成包装大数据知识图谱中心,每天不间断自动采集互联网上的包装数据,并已采集超过10万条包装学术论文、500万条全球包装专利、20万个包装产品及数十万包装企业专家等数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优做强,把提升全产业链水平作为主攻方向,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
▲中国包装联合会与湖南工业大学开展战略合作。
近五年,湖南工业大学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2项包装设计研究成果分别荣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科类)二、三等奖;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8项;获批“先进包装材料研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2个。
学校非常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近几年,共有200多项专利成功实施了转让,产生直接经济收益超过1亿元,产值超过100亿元;教师以科研成果直接转化创办的学科型公司有30多家,其中产值过亿元的有10多家。
学校还聚焦地方需求和包装产业,加强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和协同攻关,与地方企业签订科技服务合同500多项,有200多项科研成果在包装材料、硬质合金、轨道交通、创意设计等领域实现产业化应用,服务企业300多家,创造经济效益30多亿元。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创新驱动、产业做大做强,关键要靠科技驱动。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发展的人才基础,让“中国包谷”进入了快速建设、成长期。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就在包装联合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湖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谭益民当选为省包装联合会第七届理事会会长。这是包装领域对湖南工业大学这一包装行业“黄埔军校”多年努力的认可,也是对株洲包装领域发展成就的认可。
截至2020年底,株洲市已拥有包装印刷企业181家,规模以上企业48家,产值逾45亿,较2019年增长13.2%,占全省行业产值的三分之一。这其中,就有湖南工业大学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所作出的贡献。
比如,2016年湖南工业大学与醴陵市人民政府按照联合办学的模式,共同组建醴陵陶瓷学院,为醴陵陶瓷产业提供了大量包装设计人才,进一步促进了醴陵陶瓷产业的腾飞,至今已形成集陶瓷制造、陶瓷机械、瓷泥采掘、陶瓷颜料、彩印包装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年产值过500亿元。
▲湖南工业大学醴陵陶瓷学院。
包装产业被称为“永不落幕的朝阳行业”,2018年,我国包装行业市场规模(不含物流包装)已超过4万亿,含物流包装超过10万亿;预计2025年,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16万亿(含物流包装)。
当下,株洲市正在以产业链思维,大力推进包装印刷产业发展,依托湖南工业大学,全力打造“中国包谷”。
以株洲目前40多亿、湖南全省目前100多亿的产值,与全国包装市场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规模相比,无论是湖南还是株洲都有很大的潜力需要挖掘、激发。
正是基于此,省人大代表、湖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湖南省包装联合会第七届理事会会长谭益民曾提交《关于支持打造中国包谷千亿产业链集群的建议》,提出支持株洲打造一个千亿级的包装产业链集群,与全球各包装产品制造商以及包装制品需求方协同联合,间接带动万亿级的市场发展空间,将“包装产业”打造成湖南乃至中国的一张“世界名片”。
为此,湖南工业大学正在按照“擦亮工业底色、彰显包装特色”的总体目标,朝着“工业科学融合创新、包装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迈进。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5月,上海复星集团深入株洲高新区考察项目拟选址地块。项目计划总投资额约为100亿元,第一蜂巢模块拟落户湖南工业大学,将依靠高校人才与专业优势,打造科创园,以科研驱动包装产业的变革与壮大,孵化包装产业新材料和新技术等项目。项目还将通过建设产融总部中心和全链条智造生产基地,打造金融双创驱动的包装产业总部基地新地标,以及包装产业环保、智能制造型的生产园区。
未来,我们在株洲看到的,将不仅是动力产业,更有不断发展壮大的包装产业,以及不断为中国包装产业提供“智”和“能”的“中国包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