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江华瑶族自治县白芒营镇秦岩村一栋老宅里,响起咔咔机杼声。59岁的村民宋卯娥坐在木织机前,弓着腰、眯着眼,手中梭子和竹签不断在丝线间穿插、挑动,一幅精美的八宝织锦已完成大半。
瑶锦八宝被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因集合了“犀牛望月、双狮抱球、麒麟送子、金龙出洞、丹凤朝阳、葫芦藏宝、蟠桃庆寿、富贵有鱼”等8种不同的图案而得名。一块八宝被被面,从纺布到织花要经过40多道工序,耗费900多根长竹签,往往要花一两个月才能完成。宋卯娥说,前两天她刚把一块做好的八宝被寄给广西南宁一个客商,对方收到后夸她的手工活精细。
宋卯娥是瑶族织锦传承人,13岁便随母亲甘花凤学习瑶族织锦技艺。由于天赋高、肯钻研,她制作的瑶族织锦工艺品,经常在盘王节、赶鸟节等节庆拿到县里展示,产品卖到了北京、广东等地。去年,宋卯娥获评永州市优秀乡土人才。
宋卯娥说,以前白天干农活,晚上点煤油灯纺纱织布,日子过得很苦。现在靠织八宝被、绣花鞋、背带、头巾,每年可增收1万多元。“秦岩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后,游客越来越多,我也更忙了。”宋卯娥说,2017年12月,2名北京游客以每床1500元的价格,买了2床八宝被,创成交价新高,这让她对瑶族织锦市场前景充满信心。
挣到钱的宋卯娥想把织锦技艺传授给更多农村妇女,带动大家一起致富。在她指导下,村里技艺娴熟的织娘已有80多人。宋卯娥想成立“瑶秦手工艺品合作社”,把瑶族织锦产业做大。
永州市和江华对保护利用瑶族织锦非遗文化越来越重视,江华许多村子又响起了机杼声,一批像宋卯娥一样的手艺人重返织锦“舞台”。江华小贝、白头山、杉木根、井头湾等村,纷纷建立瑶族织锦生产基地,采取“农户+基地+公司”的生产模式带富村民。目前,已开发出瑶族服饰、被单、鞋子、香包等产品20多种,远销广州、北京、内蒙古、甘肃等20多个省区市,年销售额达5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