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们纷纷自发前来送别。
红网时刻5月22日讯(记者 张兴诚 通讯员 肖星群 吴永修)“朋友,我永远祝福你……”送别的歌曲伴着淅沥的雨水,湿润了涟源市龙塘镇江口村很多村民的眼眶。
5月21日,是娄底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驻涟源市江口村帮扶工作队撤回的日子。原定下午2时召开的欢送会,100余名村民难舍工作队的离开,中午1时就聚集到了村办公室。想多看一眼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朱海雄和工作队员,当面向他们再道一声辛苦了。
驻村帮扶3年多来,朱海雄带领工作队员从落实扶贫优惠政策开始,带领乡亲们修缮水电路讯基础设施,发展木耳、柑橘产业,主动帮农户联系销售滞销农产品,帮助村内企业“起死回生”,慢慢让村民尤其是脱贫户尝到了甜头,脱贫户人均年收入更是由2018年的3400多元,提升到了2020年的15511元,工作队的帮扶成效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如今的江口村,贫困发生率已经清零,62户219名贫困人员全部脱贫。
“工作队进入江口村,党的建设有了很大的加强,并带领党员组长苦干巧干,江口村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员吴国华说,“平时一下雨,小河就往两旁涨水淹没农田,通过工作队的努力,这个现象再也不存在了。”吴国华激动地连夜作诗一首:“三载艰辛逝芳华,与民吃住共甘甜,指引江口贫变富,全村百姓喜无前。”
“朱书记,这是我家自养的土鸡蛋,请你一定要收下”“这是几只鸡鸭,请你带回去补补身子”……“你们的心意我收下了,东西请乡亲们带回去。”54岁的朱海雄驻村帮扶这些年,几乎天天泡在村里,村民都把他当成了“自家人”。临别在即,老百姓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朱队长,你一定要常回家看看。”
上屋组76岁的老人邱庆文,拉着朱海雄的衣袖依依不舍地告别,“朱书记,你把我的孙子当成自己的孙子,真的比亲人还亲。”
小邱今年12岁,父亲在其未出生时就已离世,母亲生下他后就离家出走,再无音信,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2018年3月,工作队进驻江口村,朱海雄结对帮扶小邱。得知小邱的家庭状况后,朱海雄带着妻子李巧玲每年10余次带着新衣服、油米、牛奶看望他,并时不时自掏腰包给孩子零用钱,给予他“父母般”的关爱。
村民们献上感谢信和锦旗。
为了让小邱更好地完成学业,朱海雄为他找了一个结对帮扶的爱心企业家,并签订了一份长期帮扶爱心协议,小学阶段每年资助2000元学费,初高中阶段每年3000元,考入大学,则每年资助1万元。就这样,小邱的成长几乎不用其爷爷奶奶操心,而朱海雄的关心关怀更是让小邱爱上了学习,成为班级的学习标兵和卫生标兵。这一切让邱庆文看在眼里,高兴在心里。
得知工作队要离开时,邱庆文矛盾了很久,“我和朱书记发生了很深的感情,想送又不敢送,我怕送别时,老泪会不由自主流下来。”“老邱,你回去吧,我还会过来看望小邱和你的。”
10个扶贫大笔记本,10多本荣誉证书,是朱海雄驻村帮扶3年多的“宝贵家当”,他一一收好装进了袋子里。前不久,朱海雄获评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并先后获得涟源市驻村帮扶优秀第一书记、娄底市2020年最美扶贫人物、娄底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并被娄底市人民政府记三等功。
“我的心仍然在江口村。”圆满完成了脱贫攻坚工作后,朱海雄没有“如释重负”,离开前,他特意找到村支两委一班人,推心置腹地谈心谈话近2个小时,叮嘱他们,“我会继续当好江口村的顾问,你们也不能光享受脱贫攻坚的成果,而是要继续带领村民们搞好村里的高标准柑橘基地,发展好产业,依托国家乡村振兴政策,让村民生活越来越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