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初夏的长沙,天气微凉。一种悲伤而温暖、哀婉而感奋、沉潜而热烈的情愫,在这座城市的街巷涌动、汇聚,久久缠绕在人们的心上。
这天上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的遗体送别仪式在明阳山殡仪馆举行。无数的人们,从本地、从全省全国各地赶到这里,只为向敬爱的袁隆平院士作最后告别。
早上7时,距离送别仪式还有3个小时,明阳山殡仪馆已是人潮涌动。
连日多雨的长沙,正一点点放晴。久违的太阳钻出云层,似乎在向这位人们心中的英雄致敬送行。
走在殡仪馆的路上,长沙市民林女士一边和9岁的女儿讲述袁爷爷的故事,一边牵着3岁的儿子。孩子们手里都拿着黄澄澄的菊花。“虽然没有见过面,但我们每天吃的米饭,离不开他老人家的辛劳!袁爷爷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林女士说,今天是特地请假过来,希望孩子们一生都能记住袁爷爷的故事,珍惜来之不易的盘中餐。
85岁高龄的苏丙梅老人家住邵阳绥宁,得知袁老去世的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到长沙。当天凌晨5时她就早早起床,在儿子的陪伴下赶往殡仪馆。“我是农村人,种了一辈子水稻,袁老解决了全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我们打心里怀念他,舍不得他走!”说着说着,苏丙梅红了眼眶,掉起了眼泪。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大三学生林蓉带着同学们的心意,连夜从绍兴赶到长沙,只为见袁隆平院士最后一面。
川流不息的人群,传递着连绵的哀思。
上午10时许,袁隆平院士的遗体送别仪式在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举行。
哀乐在空中低吟,让人想到盛夏田野里摇曳的稻浪。
正厅上方,悬挂着黑底白字“沉痛悼念袁隆平同志”的横幅。横幅下方中央,是袁隆平的遗像,瘦削,却西装笔挺、精神矍铄,眼神坚定又慈爱,脸上的笑容温暖可亲。
遗像下方,袁隆平披着一面鲜红的国旗,躺在鲜花翠柏中,安详得像在熟睡。
随着主持人的话语,大家纷纷低头,静静默哀。人群中,不少人眼眶泛红,有的泪水夺眶而出、轻轻抽泣。
三鞠躬后,人们绕行袁隆平院士的遗体一周,送这位可敬的英雄远行。
铭德厅外,人山人海,却格外静默。上万群众戴着口罩,有序排队。队伍蜿蜒几公里。
来自江苏的退休职工高峰开了14个小时的车专程赶来,只为多看袁老几眼,再深深鞠一躬。“袁老是泰斗级的国宝,听到他走了的消息后,感到撕心裂肺的痛。”他撑着路边的树干,悲情难抑。
马娇是上海的一位剪纸艺人,得知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消息后,连夜从上海赶到长沙。她蹲在殡仪馆外一处安静的角落,花了3个钟头,现场制作了一幅袁隆平在稻田里拉小提琴的剪纸作品,寄托哀思。
有一种致敬,是不远万里,送您一程;有一种缅怀,是感恩国士,吾辈奋进!
“袁爷爷坚持不懈、勤于钻研的精神感染、激励着我们。”来自长沙幼儿师范学校的高二学生陶帅和同学结伴而来。他说,尽管袁爷爷离开了,但他的精神永存。“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禾下乘凉梦,我们会接续努力!”
“‘功著神州音容宛在,名垂青史恩泽长存’。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我们应该永远感谢他!”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陈晓红院士指着铭德厅两侧的挽联,含泪说道。陈晓红与袁隆平院士相识20多年,对袁院士的精神、品格非常钦佩。“我们要像他一样,把科研应用在祖国大地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的贡献。”
明阳山殡仪馆的出口,有五六个免费饮水点,志愿者们忙得不可开交。“我们早上5点钟就到了,都是自发来的,大家也互相不认识。”周先生说,大家就想为袁老做点什么。
因送别仪式现场可容纳人数有限,殡仪馆专门设立了群众悼念厅。悼念厅里,早已是一片花海。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
“这一生不曾见您,却一直受您恩惠,您不仅让我们这一代填饱了肚子,您艰苦奋斗的一生也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以后,我们帮您把种子撒向更远方。”
……
花海中插着许多卡片,上面写满了对袁隆平院士的不舍与怀念。而在落款中,“一粒种子”“一颗向上的小种子”“吃您水稻长大的孩子”等署名,字字动人。
倾尽一城花,只为奠一人。
一些无法亲自前来的人们,通过鲜花外卖遥寄哀思。一名外卖小哥说,下单的人来自天南地北,从花店取花,到殡仪馆排队祭拜,一圈下来大概要花2个小时,比平日的订单费时多了。“但我觉得很值得,很有意义。”
中午1时,送别仪式早已结束,但来殡仪馆祭拜的人依然络绎不绝。一眼望去,满是明黄和雪白的菊花,灿烂无比。
鲜花开满阳光之路,一如袁隆平院士生前带给大家的温暖。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初夏的天秤座方向,有颗小行星,编号8117,他的名字叫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