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漫道真如铁——战略转兵辉映湖湘天空

2021-06-11 08:50:17 湖南日报
作者:苏原平 熊远帆 李永亮 赵志高 编辑:杨雁霞
字号:

文家市秋收起义纪念馆。彭红霞 摄

建设中的清水塘大桥。张湘东 摄

1994年9月,蕉溪岭隧道贯通。黄震山 摄

5月27日,鹤城区盈口乡团结村党总支的党员们在通道转兵纪念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雷鸿涛 摄

回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愈发感受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

1927年9月至1934年12月,中国革命经历3次重大挫折,工农红军先后在湖南进行了文家市、株洲、通道三次关键性大转兵。

这三次转兵,反映了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辛探索。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的紧要关头坚持从实际出发开拓奋进,在挫折和迷茫中看到曙光和前途,走出了一条东方大国的革命道路。

雄关漫道真如铁。如铁的雄关、如铁的征程,终究在如铁的意志、如铁的精神面前变成坦途。

从浏阳转兵到浏阳“突围”

“只要我们咬紧牙,挺过这一关,我们这块小石头总有一天会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毛泽东

走进罗霄山脉北麓的湘赣两省边界,连绵的群山环绕着文家市镇,里仁学校依然矗立。94年前的烽火早已远去,6月5日,记者走进学校,仍能感受到那一夜的艰难抉择。

【特写·文家市】

1927年9月19日深夜,浏阳文家市里仁学校的一间教室里,一场争论正在昏暗的煤油灯光里进行着。

那一夜,毛泽东目光坚定,带领起义军改变了行军路线。后来的历史证明,这场转兵是一个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伟大抉择。

秋收起义受挫,部队遭受重大损失。19日晚,毛泽东在里仁学校召开文家市前委会议,力主放弃攻打长沙,把起义军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为了鼓舞士气,毛泽东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我们好比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好比一口大水缸,只要我们咬紧牙,挺过这一关,我们这块小石头总有一天会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

【画外音】

“文家市转兵,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成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新起点。”浏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杨钢说。

【赓续·敢为人先】

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的转兵精髓,深深植入浏阳这片热土的血脉。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受蕉溪岭的阻隔,浏阳到长沙至少需要三四个小时,被称为临近省城的“西伯利亚”。

交通不便,“出不去、引不来”,成为浏阳发展的最大瓶颈。1992年,浏阳决定不拿国家一分钱,自筹资金,修建浏永高等级公路,打通到长沙的交通瓶颈。

这个决定可谓吃了“豹子胆”。当时,浏阳财政税收不到1个亿,启动资金仅为1万元,工程预算却高达2.3亿元!

吃得苦、霸得蛮的浏阳人,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不到3个月,就筹集资金2268万元。“浏阳人民发挥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原浏阳市政协主席、319浏永高等级公路项目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李中琪回忆,浏阳各地组织民兵团,分段承包各个路段的土石方工程,4年艰苦奋战,硬是靠着手挖肩挑,劈开百余座山,打通了当时全国第二、湖南第一长的蕉溪岭隧道群,拉通了319国道,成功对接长永高速,将浏阳至长沙的路程缩短至1小时,开创了全国“国道县修”的先河。

从此,浏阳迅速融入长沙一小时经济圈,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浏阳从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一跃成为全国十强县,就是传承了红色基因,形成‘实事求是、敢闯敢试、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浏阳精神力量。”浏阳市委党校校长刘丹说。

改革开放后的浏阳,从敲响国有土地有偿出让“三湘第一锣”,到成为全国33个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市、区)的湖南唯一代表;从全国第一个“吃螃蟹”探索农房抵押融资,到创建全省首个金融安全区;从率先在全省成立县级产权交易中心,到核发全省第一本林地经营权流转证;从在全省最先启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就医“一卡通”,到创立“路长制”“点长制”“片长制”管理模式等等,一项项实践中,浏阳扛起改革大旗,走在时代前列。

从株洲转兵到株洲蜕变

“这一步骤,扭转了中国革命运动中的一次严重危机。”——史沫特莱

6月6日,记者穿过株洲市区繁华的街道,在芦淞区解放街(原中正街)找到株洲转兵旧址。人行道斑驳的树荫下,一块黑色大理石碑,诉说着91年前中国革命的又一次重大抉择。

【特写·株洲】

1930年,在“立三路线”影响下,中共中央制定以夺取武汉为中心的城市暴动和集中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冒险计划。8月23日,红一方面军向长沙发动第二次进攻。敌强我弱,强攻失利,腹背受敌,毛泽东、朱德果断撤围长沙,转移到萍乡、株洲。

“今后还打不打大城市?”“红军往哪里撤?如何撤?”9月13日下午,在株洲中正街协丰长绸布店木板楼上,毛泽东主持召开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扩大会议。

“我们这次打长沙,消灭敌人5个团,那都是在敌人的工事以外消灭的。工事以内的敌人我们打了半个月,根本无法消灭,我们自己反而伤亡了几千人。因此,以我们目前的装备去打大城市,无异于以卵击石,只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毛泽东、朱德力排众议,作出“撤回江西、进攻吉安”的决定,当晚发出《红一方面军攻取吉安的命令》。

【画外音】

株洲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吴志平说,这次会议标志着党和红军迈出了自觉抵制与纠正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第一步,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一书中写道:“这一步骤,扭转了中国革命运动中的一次严重危机。”

【担当·自我革命】

芦淞区解放街位于湘江边,顺江而下10公里,是株洲清水塘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后的清水塘,一个崭新的生态科技新城正拔地而起。

审时度势、善于纠偏,壮士断腕、自我革命,从“株洲转兵”汲取精神养分,近年来,株洲坚决打赢清水塘搬迁改造攻坚战。

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重点建设的八大工业基地之一,株洲在清水塘陆续布局数百家冶炼、化工厂,曾创造160多项全国第一,工业总产值一度占株洲的30%以上。

清水塘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使命与荣光,却也沉积了数十年污染与落后产能。本世纪初,株洲被拖入“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列。

当“株洲之光”成为“株洲之痛”,株洲决策层痛定思痛,进行了一场壮士断腕的自我革命。200多名党员干部常驻一线、挂图作战,关停搬迁261家企业,妥善安置3万职工、3万居民。

清水塘迎来脱胎换骨,昔日的“五彩河”霞湾港焕然一新,水清岸绿;铜塘湾保税物流中心(B型)投入使用;绿地生态智慧科技城、三一能源装备园建设正酣;轨道交通产业、清水塘转型产业、口岸物流产业、新能源汽车动力产业等产业链相继铺开。

清水塘老工业区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为全省乃至全国贡献了株洲智慧、打造了株洲样板,也让株洲看到了城市转型升级的壮阔前景。

2013年以来,株洲顺势而为,向冶炼、水泥、煤矿、烟花爆竹等污染落后产能宣战,累计关闭企业2000多家,直接削减工业产值700多亿元。

落实“三高四新”战略,株洲吹响冲锋号。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构建以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优势产业为引擎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加持”新动能,发展高质量。今年一季度,株洲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4.2亿元,同比增长18.9%,增速居全省第一,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从通道转兵到乡村蝶变

“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3万多名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刘伯承

6月5日10时30分许,湖南医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等单位组织325名党员乘坐“通道转兵号”红色专列,来到位于通道侗族自治县县溪镇的通道转兵纪念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纪念馆广场前,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伟人群雕栩栩如生。87年前,红军长征伟大转折的先声正是在这里奏响。

【长镜头·通道】

1934年12月9日,中央红军经过湘江战役的重大挫折后,兵分三路进入通道。此时,部队已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多人。

面对国民党的围剿,红军往何处去?中国革命往何处去?12日,中共中央负责人在通道召开紧急会议,史称“通道会议”。

通道会议旧址恭城书院一间屋内,两张拼接而成的桌子、7把椅子和一个炭火盆,重现当年那场改变历史的会议场景。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博古、李德等人。“毛泽东就坐在这个位置,那时他并不是红军的领导核心,只是列席会议。”纪念馆解说员吴晴指着会场一个靠边的座位说。

会上,李德、博古坚持北上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而此时,蒋介石集团早已在湘西派重兵布下口袋阵。毛泽东从实际出发,据理力争:“我们何不来个避实就虚,甩掉眼前的强敌,到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去?为什么一定要去钻口袋?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嘛!”他的主张,得到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朱德等大多数人的赞同。

当晚7时30分,中革军委向各军团、纵队首长发出西入贵州的“万万火急”电令。

在纪念馆展厅,记者见到这份“万万火急”电令复印件,它命令先头部队攻占黎平,打开入黔通道。

【画外音】

刘伯承在《回顾长征》中描述:“部队在12月占领湖南西南边境之通道城后,立即向贵州前进,一举攻克了黎平。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3万多名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

纪念馆馆长郑湘介绍,通道会议的转兵决策,是一项尊重客观实际、实事求是的决策,是红军长征伟大转折的开端,在危急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绝处逢生的红军从此处处有“通道”,中国革命从此由被动转为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

【发展·乡村新貌】

通道转兵纪念馆的一面墙上,书写着几行字:“实事求是,民主集中,独立自主,敢于担当。”

“这是通道转兵的精髓!”正在参观的邵阳县五丰铺国有林场党支部书记颜余良说,“奋斗新时代,我们更应实事求是,敢于担当,勇于作为。”

从通道转兵中汲取奋进力量,通道干部群众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齐心协力,开拓创新。他们因地制宜,挖掘当地“生态、民俗、红色”三大资源,推进旅游精准扶贫,着力打造“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侗苗风情”“生态丹霞”民俗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4个、3A级旅游景区5个,带动4000余户、1.2万名贫困群众参与旅游产业,走出一条农文旅融合,“用美丽战胜贫困”的新路子。

“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6月6日,记者追寻红军足迹,来到通道芋头古侗寨。当年,村民杨再能翻山越岭几十公里给红军带路,红军战士回赠一盏马灯给他照明回家。

如今,“一盏马灯”照亮了山路,点亮了古侗寨。被誉为“大山里的侗族布达拉宫”古侗寨已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百年侗寨“活”了,百姓日子“火”了。

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的红色基因,深深融入三湘子弟的血脉、刻入湖湘儿女的骨髓,成为建党百年来湖南最深沉、最持久、最稳定的精神力量。

■记者手记

毛泽东种下两棵板栗树

熊远帆 苏原平

走在文家市,早已没有当年烽火,毛泽东亲手种下的两棵板栗树依然枝繁叶茂。

1917年,即将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的毛泽东,到文家市进行社会调查,在文家市湘龙村同学陈绍休家中住了十几天。走之前,种下了两棵板栗树。

毛泽东在种这两棵板栗树的时候,当地人不解地问:“你既不住这里,种树有何用?”毛泽东笑着说:“前人栽树,后人吃果嘛。”

这仿佛就是一种精神传承的隐喻。

几年后,毛泽东再次来到文家市,已是革命的领导者。那时,他大胆地改变教条主义策略,求真务实、前瞻性地将革命的方向转移到广大农村,让革命的火种四处燎原。

1934年,在“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的危急关头,毛泽东再次从实际出发,带领红军跳出敌人的“口袋阵”,独立自主解决“出路”,成为红军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起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

毛泽东当年种下的板栗树,已硕果累累。他的思想传承,更是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一代代湖湘儿女爬坡过坎、滚石上山,书写了自强不息的湖湘故事,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