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锡文院士作报告。
杨敏丽教授作报告。
红网时刻7月24日讯(通讯员 黄佳彦)7月2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教授和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敏丽教授应邀为湖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师生代表作了题为“智慧农业的关键技术与实践”和“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视角下的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的学术报告,湖南省农机事务中心二级巡视员杨国成、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谢方平、机电工程学院院领导、学科负责人、骨干教师和学生等100余人参加报告,报告由学院院长吴明亮主持。
报告会上,罗锡文院士提出,智慧农业是依托生物技术、智能农机、信息技术,能够实现数字化感知、智能化决策、精准化作业、智慧化管理四大功能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
其中,数字化感知以植物生产为例,可以用“星、机、地”三个字来生动形象的表述。“星”:根据卫星影像分析农作物长势和病虫草害情况。“机”:根据飞机或无人机获取的影像分析农作物长势和病虫草害情况。“地”:在地面用仪器直接获取农作物长势和病虫草害情况。
罗锡文院士还从智能农业发展、无人农场关键技术、智能农机、无人农场应用实践等方面进行了生动细致的讲解,全方位展示了无人智能农业机械的作业场景,让机电院师生对智能农业有了直观感受。他认为,无人农场是智慧农业的一种生产方式,是实现智慧农业的一种途径。并高度概括了无人农场的五个特点:“耕种管收生产环节全覆盖、机库田间转移作业全自动、自动避障异况停车保安全、作物生产过程实时全监护、智能决策精准作业全无人。”
杨敏丽教授从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与战略意义、概念内涵与相互关系、发展现状与差距、发展趋势与展望和农业机械化软科学团队共五个方面展开介绍,并对《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中的“转型升级”作出解释。
“转型升级”包含“两融合”和“两适应”,“两融合”分别是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信息化融合;“两适应”分别是农机服务模式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相适应、机械化生产与农田建设相适应。并提出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农田“宜机化”改造、农机农艺结合的机械化生产模式、提高农机装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的重要性。
两个报告内容丰富,立意深远,深入浅出,论述精辟,既有国内外农机发展的系统理解,又联系湖南省的农机发展实际。通过讲座培养学生树立强农兴农的信念、传承兼济天下的情怀,引导学生致力于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的事业,把科研成果书写在乡村振兴的湖湘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