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华(右一)代表当地纪委监委向群众清退资金。
红网时刻 记者 王义正 衡阳报道
7月30日上午11时35分许,两个中年男人抱着公文包在长沙街头一路狂奔,汗水像断线的珍珠一样滴个不停,后背的衣服早已和皮肤紧紧黏在了一起。其中一个男人正是常宁市纪委监委第二纪检监察室干部张小华。
当天,张小华和他的“搭档”——常宁市纪委监委派驻市政府办纪检监察组副组长徐田生前往长沙,对“4·27专案”进行取证,一个上午就跑了6家银行。11时左右,两人在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查询相关账户,下一个要去的地方是农业银行湖南省分行,距离1.2公里。
银行对公业务一般12时下班,“张小华看了眼手机地图后,抬头问我,只有一公里,要不跑着去吧,只要9分钟。”徐田生回忆称,虽然案件审查的时间比较紧,但远没有达到需要争分夺秒的地步。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激情满满,走路带风”是张小华的同事们对他的一致印象。
8月10日上午,在和同事商量下午如何开展工作时,张小华因身体不适回家休息,后在家人陪伴下前往医院。下午,噩耗传来,张小华因病去世,年仅45岁。
“急性子”也能“耐得烦”
今年5月,张小华从三角塘镇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的岗位上被调入常宁市纪委监委机关工作。
报到后办公室还没来得及安排,他就被抽入“4·27专案组”,与常宁市纪委监委派驻市政府办纪检监察组副组长徐田生成为了“搭档”。
“‘4·27专案’的复杂程度超乎你想象,仅涉案人员就有80多人。”徐田生说,张小华和他主要负责谈话和取证。
7月30日,张小华和徐田生在长沙取证,在那个炎热上午,他们连续跑了6家银行。
“他工作起来很拼,不外出取证的时候,一般是与相关人员谈话,有时他一天要谈6个人,除了吃饭上厕所,基本没有休息时间。”常宁市纪委第二监察室主任银玉贵说,“4·27专案”于8月4日结案,短短三个多月时间,就给80多位涉案人员的调查取证画上了一个句号。
但张小华却并没有选择休息,而是在该案进入尾声时就立刻加入了“7·7专案”。
在常宁市纪委监委干部监督室干部刘丽的印象中,张小华是个急性子,每天精神气很足,无论是调资料还是谈话,总是接到任务就马上投入工作,忙上忙下,从不让手头上的事过夜。
然而一次搭档取证的经历,却改变了刘丽的看法。
取证是案件调查的关键环节,不但要做大量准备工作,关键还要对方愿意配合。
“有一次,一位询问对象就非常不配合,不愿意提供证据。张小华就反复做工作,最终那位企业老板提供了重要证据。”刘丽说,他对工作如此负责,靠耐心和诚心打动人,这让她对张小华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8月6日,张小华和徐田生去衡阳市区为“7·7专案”取证。
“出发前他说感觉身体不太舒服,但他并没有表示想要休息,当天也是一整天的高强度工作,直到晚饭时间才回常宁。”徐田生说。
谁也不曾想到,仅仅4天之后,这一切竟变成了天人两隔。
“金刚脸”下的“菩萨心”
对同志诚、对群众爱,对腐败分子严,这是不少与张小华共事的人一致的评价。
三角塘镇党委书记陈钟宇报到第一天,镇纪委书记张小华便提醒他,办公室专门为他置办的办公椅虽然没有超标,但却显得奢华,与党员干部形象不符。
陈钟宇立刻让人换了一把普通的椅子。
“在党纪国法面前,他是不允许任何人含糊对待的。”陈钟宇说,与张小华共事期间,他感受最深的就是张小华的“较真”,但这种“较真”又真的是发自内心为同志们好。
对此,三角塘镇纪委副书记李向阳同样感受深刻。
“我以前有酒瘾的,现在基本上不喝酒了。”李向阳告诉记者,在八项规定出台后,只要见到他喝酒,张小华就会提醒他,纪检干部必须以身作则,久而久之,酒瘾没有了,甚至连喝酒都慢慢戒了。
心系群众,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光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张小华正是如此。
只要有群众向他反映问题,他都会第一时间走村入户、仔细核查,以最快的速度回应群众的诉求。
2014年,板桥镇黄山村有几户村民联合上访,反映一笔涉农资金被贪污的问题,张小华在请求当地党委政府同意由相关部门先垫付这笔资金,确保农业生产和农民利益不受损失后,立即展开调查。连续奋战一个多月,克服当事人不配合、取证难等困难,终于查清了问题,相关责任人被追责。
2020年是脱贫攻坚全面收官之年,常宁市纪委监委再次对扶贫领域展开了专项巡察。
在巡察中发现,三角塘镇水厂负责人刘某涉嫌存在向贫困户、五保户、低保户收取入户管网建设费及减免补贴资金没有返还到位的问题。
由于三角塘镇水厂资料不全,如何将这笔违纪资金及时退还给群众成了当时的一个难题。
时任三角塘镇党委委员、镇纪委书记的张小华丝毫不畏难地接下了这个并不容易的任务。
“一定要一户一户进行核对,所有金额必须‘对上号’。”三角塘镇纪委副书记李向阳回忆称,张小华带队一一走访了涉及此案的100多户村民,遇到哪户不在家,就第二天接着去,直到所有的清退资金与每户一一对应,他才罢休。
而100多户村民的走访调查,张小华和同事仅仅用了一周时间。
“镇纪委只有一台电脑,白天采集的信息需要录入,他打字吃力,所有我就主动提出由我来录入,但他坚持要陪着我加班。”李向阳回忆道,一次,张小华陪他加班到了凌晨四点。
“虽然他只是坐在旁边,但我却觉得心里很暖。”李向阳说。
最终,100多户村民都成功收到了纪委退回的违规资金。
进入纪检战线8年来,张小华经手立案36起,其中给予党纪重处分11人,多次被评为“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2020年,张小华被评为“监督检查业务能手”,常宁市纪委副书记贺青松告诉记者:“这个荣誉全市纪检监察系统只有五个人,乡镇纪委只有他一人。”
而这个分量十足的荣誉,某种意义上也成为了张小华进入市纪委监委工作的“敲门砖”。
“公与私”间的“苦和乐”
“进入‘打铁’的行业,就要做‘铁打’的人。”张小华的好友兼同事彭德忠告诉记者,参加工作以来,张小华家没有办过一次喜宴,他妻子由于要抚育一儿一女,一直没有工作,全家的运转几乎靠张小华一人支撑。
直到2017年,才花了10多万元在常宁市区买下了一套小产权房,2019年入住。此前,一家四口一直是租房。
1976年1月,张小华出生在常宁市弥泉乡的一个农村家庭,还有一个姐姐和两个弟弟。
靠着自己的努力,张小华跳出“农门”成为了一名国家干部,但生活却依然过得清贫,父母至今跟随弟弟生活在老家农村。
虽然拥有了自己的房子,但由于只有两间卧室,加上经常晚归,所以客厅沙发才是张小华睡的最多的地方。
张小华的儿子张滔从部队转业后,在常宁找了一份辅警的工作,待遇一般。今年,女儿张蕊考上了大学,即将在9月份入学。
在兄妹俩的记忆中,父亲既严厉又温暖,虽然聚少离多,但每逢相聚的时光,总是充满着温馨。
张滔上初中时进入叛逆期,经常逃课去网吧。一次,张小华发动亲戚朋友一起找遍了全城的网吧,把张滔揪回了家。
对于儿子,张小华没有骂也没有打,而是进行了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爸爸跟我一直聊到凌晨5点,7点又去上班了。”张滔回忆道。
而其女儿张蕊也回忆道,她的父亲也是一个喜欢讲道理的人,也是一个非常忙碌的人。“虽然享受父爱的时间并不多,但能想起的都是温馨。”
进入常宁市纪委机关工作后,为了跟上工作节奏,张小华竟然自费6000元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让女儿教他打字和使用办公软件。
而鲜为人知的是,这或许是他们家近年来除了房子外最大金额的开支。
一千多年前,范仲淹写下了流传后世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千百年来无数心怀天下者追求的精神目标。而文中的另一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则是每一位“攀越者”共同的向上路径。
“苦而不言,喜而不语。”这是张小华生前在微信朋友圈中写下的一句话。
“有幸被张先生疼爱17年,于2021年8月10日将他归还天堂,天堂无累无痛,此生至爱,一路走好。”8月21日,张小华的女儿张蕊在微信朋友圈写道。
公与私中的苦和乐、悲和喜,到底如何?或许只有张小华和他的亲人们自己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