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og·诗中那抹红丨从小兵到将军,杨得志戎马一生敢打硬仗、恶仗、苦仗

2021-10-08 20:05:07 红网
作者:陈珉颖 任晔 张盟 编辑:杨雁霞
字号:

编者按:如诗人般浪漫,却又似钢铁般坚韧,红色热土上的血色浪漫,在首首或慷慨,或悲壮的诗词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湖南,中国革命的主要发源地和策源地,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灿若星河的革命人物,数不胜数的动人故事,让这片红色的热土拥有着不竭的动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红网带您从那些或美、或凄却从未放弃信念和理想的诗词中,去感受那段从血与火中淬炼出的红色山河。

红网时刻记者 陈珉颖 任晔 张盟株洲报道

六十沧桑从何说?感慨郴州举镖梭。

纤尘幸留小痕印,滴水远去大江河。

踏碎关山风火路,吟成横刀马上歌。

若问来路英雄人,无名更比有名多!

1988年1月,湘南起义六十周年,戎马一生、功勋卓著的战将杨得志将军,重游旧址板子楼。扶昔追今,感慨万千,挥笔写下这首《参军旧址游》。

故居.jpg

杨得志同志故居。

一把“汉阳造”改变了一生

1911年1月3日,杨得志出生在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县的一户贫困人家。11岁失去了母亲,14岁就被迫给地主家做工,后又辗转成为煤矿工人。

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极大地磨练了杨得志吃苦耐劳的性格,为他参军作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8年,刚刚年满17岁的杨得志参军,加入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军第7师。

由于当时条件艰苦,一直期待拿枪干革命的杨得志,入伍之后却只得到一支梭镖。

“我不想要梭镖,我要‘汉阳造’(一种步枪)。”杨得志倍感失落,将梭镖扔在地上。

班长听后很生气,立马把所有人召集起来让杨得志自己看。

杨得志这才知道原来整个班没有一个人有枪,手里的武器不是大刀就是梭镖,班长对杨得志说,“‘汉阳造’,敌人手里多得是,你要是真有本事,就自己抢去。”

杨得志这才得知革命的不易,立下入伍后的第一个誓言:给自己抢一把“汉阳造”!

战斗打响,杨得志很兴奋,他真的给自己抢到一把枪,可惜不是“汉阳造”。

身负重伤的班长抢到“汉阳造”,把杨得志叫到身边,临终前,把自己用生命换来的枪送给了杨得志。

杨得志带着这把枪与班长的厚望,正式开启了他的戎马一生。

亲历我军几乎所有时期的战争

从1928年参加工农红军,到1979年指挥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他亲历了我军几乎所有时期的战争,组织指挥了强渡大渡河、清风店战役、上甘岭战役等著名战役战斗,立下不朽功勋。

1955年,杨得志被授予上将军衔。杨得志曾担任解放军总参谋长近8年,是我军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总参谋长。

杨得志1.jpg

《强渡大渡河》雕像。

在整个长征过程中,杨得志打得最漂亮的一战莫过于强渡大渡河了。这个不认命的硬汉即使在天无时、地不利、人相逆的绝境中也能化腐朽为神奇,奋起反击。

据历史记载,太平天国领袖之一的石达开曾在大渡河身亡。而在大渡河一战中,蒋介石曾放下豪言,他说:“前有大渡河为天险,后有金沙江为绝路,我几十万大军夹击,全力进攻,定要让红军全军覆灭,成为第二个石达开。”

而与蒋介石的部队正面相迎的正是由杨得志领导的先遣部队红一团。

黑夜里的大渡河,水深三四十米,水面宽有三百多米,水流湍急。杨得志急中生智,派人将在过乌江时留下来的唯一竹筏改成可以承载9个人的船,每个人配备一把大刀、一把手枪、几颗手榴弹,分成两批渡河队伍。

面对敌人的猛攻,杨得志沉着冷静,从容指挥,用迫击炮掩护,拼尽全力拖住敌人炮火,为两批渡河队伍争取时间。

很快红一团就将对方号称“双枪兵”的川军打得抱头鼠窜,狼狈离场,而红一团也成功占领了大渡河渡口。

正是这关键的一步,为后面的红军大部队打通了道路。而大渡河十八勇士的名号也永远被记载在共产党的历史上。

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张震曾评价杨得志:“作战勇敢,敢打硬仗、恶仗、苦仗,关键时刻过得硬、顶得住、上得去、拿得下。”

“若问来路英雄人,无名更比有名多”

漫长的革命征途上,还有很多英雄干出了光辉业绩,却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作为被人称颂的英雄,杨得志却以诗颂扬无名英雄。

据杨得志的部下回忆,将军为人谦虚自持,每次工作人员在清算成果的时候,他都会坚决地将“我”改成“我们”。

甚至是在晚年编写回忆录的时候,关于他个人的成就提得很少,更多的内容则被他用来记录百姓、士兵、军队……

正因有无数如杨得志一般不计个人得失、不畏艰难险阻、心怀祖国和人民的先辈,我们才迎来今天的盛世。

站在新的起点,开启新的征程,传承先辈们的优良传统,迎难而上,将个人梦想与祖国命运紧紧相连,才能实现属于我们的中国梦。

来源:红网

编辑:杨雁霞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