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上午,博鳌亚洲论坛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首届大会——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的“内外兼修”分论坛在长沙举行。
怎样保障“舌尖上的安全”高端对话现场。
红网时刻10月19日讯(记者 王嫣 张盟 王义正 摄影 秦楼)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是事关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10月19日上午,博鳌亚洲论坛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首届大会——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的“内外兼修”分论坛在长沙举行。
本次分论坛,由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湖南农业大学、国际稻作发展论坛理事会等单位共同承办。国内外政要、国际组织负责人、企业家代表及专家学者汇聚现场,着眼于当前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深刻调整,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的大背景,共话全球粮食安全,直面现实风险与发展机遇,为亚洲、世界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解决方案。
会上,长沙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周志凯、国际灌排委员会终身荣誉主席高占义、马达加斯加农业和畜牧业部长哈里菲迪·拉米利松、菲律宾农业部部长达尔分别致辞。
随后,在主旨演讲环节,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屈四喜、世界粮食奖基金会荣誉主席肯尼斯·奎恩分别就“粮食安全面临哪些主要风险?如何应对?”“从粮食安全的角度,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农业?”为题进行了演讲。
中国人种植和食用水稻已经有七千多年历史了,在这七千多年里,面对自然灾害、土壤特质、人口需求等种种挑战,一直在改良着水稻的种植方法和品种。耐盐碱水稻技术,就是改进水稻、维系粮食安全的突破方向之一。论坛现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二级研究员赵炳然围绕“耐盐碱水稻研究与展望”话题作专题报告。赵炳然表示,要增加耕地的面积难度很大,现有的粮田要保障、稳住难度也很大。拓展新的粮食生产空间潜力巨大,就盐碱地来说全世界的面积达到143亿亩,而我国也有盐碱地15亿亩。其中3.4亿亩具备种植水稻的基本条件。如果说把具有潜力的盐碱地种上水稻,无疑将对粮食安全发挥重要的作用。
从农场到餐桌,从种子、化肥、农药到食品添加剂,“舌尖上的安全”关乎民众福祉。论坛最后,进行了“怎样保障‘舌尖上的安全’高端对话”。企业代表、专家学者从食品安全角度出发,围绕需要什么样的标准和什么样的农业进行了精彩回答。
在国际水稻所首席研究员乔哈尔·阿礼看来,“粮食安全需要全球的努力,不是一个国家单枪匹马就可以完成的。我们也必须要在气候变化、疫情的冲击之下联手,我们需要有一个有韧性的农作物作业体系,应对气候变化,应当具有包容性的粮食体系,可以让这些最脆弱的人群、最边缘化的人群也得到粮食需求的满足”。
“种业安全的关键是种源安全,核心是种业科技的自立与自强。”隆平高科种业科学院院长助理王凯坦言,未来,希望加快种业创新体系的完善,进而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希望相关部门落实有关政策,来支持企业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生态文明和粮食安全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我们又该如何实现两者的平衡和共赢呢?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项目主任于鑫看来,“在粮食生产方面,我们的生产需要提高效率,消费也需要提高效率。全球浪费的粮食量共达全球粮食产量的40%,在这40%当中有超过15%的量是浪费在农场里,也就是农田收割前和收割后。另外是浪费在加工、下游端。看到这样的数据时,我们可以改善的地方有很多,同时也可以透过这些点,让我们的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进行协同发展”。
谈到粮食安全的“内外兼修”,也就是强调要做好国内与国际的兼顾,对于如何兼顾好国内与国际粮食安全这个话题,北京艾格农业、艾格资本创始人、董事长黄德钧坦言,人类历史是食物交流的历史,都是以食物来推动大部分经济的发展。“引进来走出去”是助推解决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通过食物科技创新可以保证地球上人口不断增长的食物安全。未来智慧农业体系等一系列创新方式都将成为我们提高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农业现代化是各类现代文明成果不断向农业领域集聚的过程,作为一名现代农业产业的经营者,湖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控股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龚小波表示,抓好粮食安全,需要保好一个源头,粮食和食品安全的重要源头来自种业,种业是农业的芯片,农业就是金字塔上的一个明珠,种业的好坏决定这个产业链是否走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