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出独特潇湘文化盛景 激活传统经典文化遗存——“摩崖石刻中的历史与文化”学术研讨会专家发言摘登

2021-10-20 08:54:57 永州日报 编辑:陈小婷
字号:

编者按:10月17日,由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主办,中共永州市委、永州市人民政府承办的“摩崖石刻中的历史与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书法家协会、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南京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学院等单位的12名专家学者,从文学史、书法艺术、历史学、古文献研究、数字网络传播以及摩崖石刻、潇湘文化与文旅发展研究等不同角度切入,深入探讨永州摩崖石刻中的历史、文化、艺术。现将专家发言摘登,以飨读者。

1623319_chenchao_1634647813351.jpg

大会会场。

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一级巡视员、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郑晓华:

大美不雕

1623321_chenchao_1634648033624.jpg

颜真卿写《大唐中兴颂》时已经63岁。63岁,对书法家来说,正是艺术的盛年。经历了几十年的宦海沉浮和艺术上的长期浸润淬炼,他的书法风格已趋于成熟,“纯以神行”。

比较颜真卿的作品,有早年的“雕”与晚期的“不雕”,反映了一个书法巨匠的成长历程,也是一个书法家成长、成熟的必然经历。《大唐中兴颂》中有一部分字,延续了前期作品对造型美的追逐。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字,显然有脱略点线雕琢,追求大朴之美的意向。《大唐中兴颂》以其雄浑朴茂、烂漫天骨的趣味,开颜真卿书法新境,这是颜真卿艺术走向巅峰的先声。

唐人尚法,颜真卿的楷书在书法史上具有典范意义,自不待言。因此颜真卿的诸多作品,都得到历史的广泛赞誉。而《大唐中兴颂》尤其得到很高的评价。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成熟期力作;二是气象峥嵘而圭角深藏,大朴不雕。《大唐中兴颂》在颜真卿楷书的系列里,承载了这样的历史性跨越:从追求简单直白实用的楷书造型美,而向质朴浑成、大美不雕、峥嵘气象的摩崖石刻山林野逸之趣转化。而后者,正是书法从追求简单直白的赏心悦目(服务于快捷愉悦的实用阅读)的实用艺术,向可以博究天人、化大千世界于氤氲笔墨、尺素之间可以展开宏大“书法视觉叙述”的“纯艺术”(写意,服务于艺术家心灵和智慧)飞跃的新起点。这种基于楷书基本造型结构,但在审美趣味上游离于楷书雕琢形体之上,带有楷书“非写实性书写”的书法意趣和表现手法,在颜真卿《大唐中兴颂》出现,后来到清代随着碑学大倡而风靡天下,最终形成离披烂漫的碑学书法长河巨流。

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得不说,永州浯溪摩崖巨制《大唐中兴颂》在书法史上有特别的历史意义。它承前启后,把发端于先秦金石的非书写金石刻铭书法意趣(这里既有书写者独具匠心的创造,也有悠悠岁月的天作之合),通过其楷书的创作,向当时及后来的习书者作了历史传递。碑学,整个书法史自然书写之外重构的“书法第二自然”即“纯书法视觉语言”的逻辑展开,有《大唐中兴颂》的一份传承之功。直至于今,其蕴含的丰富书法审美内蕴,和隐含的书法审美历史话语底蕴,对我们当代大多数书法爱好者和普通观众来说,仍具有推助书法审美新知体认的启蒙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国国学研究与交流中心主任、研究员孙晓:

关于摩崖石刻历史真实的文化精神的分析与思考

1623329_chenchao_1634648367672.jpg

摩崖石刻它是一面被尘封的窗帘掩盖住的窗户,对我们这些文化学者来说,现在通过这扇窗帘看到了山清水秀的永州,看到了斑斓多彩的永州文化。我有几点思考供大家参考。

第一点是关于颜真卿的大唐中兴碑在永州石刻中的差别和如何对其进行研究。在中国,石刻艺术是一种很普遍的艺术,在我通过研究一些材料和考查后发现,大唐中兴碑似乎在浯溪外也有类似的碑刻,所以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注重进行反复比较、仔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国国学研究与交流中心的相关协会、研究会今后也会参与到相关研究工作之中。

第二点就是对于碑的内容我们要进行仔细研究。通过大唐中兴碑我们还可以研究中国传统的中兴文化,比如夏代有少康中兴,商朝有武丁中兴,周朝有宣王中兴,西汉有昭宣中心,东汉有光武中兴,唐代有元和中兴,明朝有弘治中兴等等,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具有特色的东西。

第三点,我们要充分的认识浯溪碑林的价值。原因有二,第一因为碑林包含的中兴文化的内容很丰富,它有三个碑,一个大唐的碑,一个宋代的碑和一个明朝的碑;第二它是我国南方最大的摩崖碑林,拥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第四点,通过浯溪碑林,我们可以看到更为丰富的永州文化。我们可以了解到以前我们所探讨的斑竹文化、舜文化、九嶷山文化与永州的联系,通过这次摩崖石刻在北京的展览与研讨会交流,我看到了永州摩崖石刻是一个历史事实的存在,是具象的。

腾讯数字舆情部数字文化专家、清华-腾讯“青峰计划”首席研究员温馨:

从现代传播的角度来看摩崖文化

1623327_chenchao_1634648440156.jpg

我结合历史文化IP传播和城设形象传播谈一些自己的观察体会。

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发现网民对这次永州摩崖石刻展的切身感受总结出来主要有三点,第一点是“震撼”“牛”“羡慕”等关键词;第二点是觉得“这个活动特别好”,留言好评较多;第三点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有了进一步体验。永州这次打破了永州只有柳宗元的刻板印象,不仅仅满足了一个城市传播上的需求,我们认为这也是一个时代的需求。

首先永州非常重规划、重布局,尤其是这次关于摩崖石刻的活动,不仅在上下协同方面的力度可见一斑,还加大了对于文化传播者和文化传承人的引入力度;第二点就是永州特别敢取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差异化记忆点;第三个印象就是永州不泄劲,从去年11月确立了IP传播之后,一直到今年9月一直在布局做铺垫;第四点,永州特别善于借力,利用专业传播和大众传播对永州文化形成了多元阐释。

在这一套组合拳之后,我们对于网民关键词的抓取发现确实有很大变化,大家从对永州偏泛在记忆到网民讨论的热词基本上都集中在摩崖石刻大唐中兴颂,“永州之野有摩崖”这个印象开始建立。通过我们团队做的一套文化产品社会价值评估体系测量发现,网民通过对于永州文化的感知和体验,对于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从前面这些数据变化可以看出,在城市文化传播和历史文化传播中有两点非常重要,一个是聚焦,一个就是不间断,这种可能虽然未必会出现爆款,但是相信一定会形成某种势能,为最后出圈的实现奠定基础。

面对摩崖石刻我们在思考,这个传统文化传播到底都在传什么,我们认为其实不只是文学常识、历史知识和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方面的传播,还有一种中国人独有的精神生活和心灵生活能力的传递,在当代可能这个价值感比以前会更突出。历代摩崖游客们具有的这种高度的自给自足的精神生活,不会轻易被外物所打倒,这可能是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一个价值,所以我们在做现代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播时,也需要去侧重考虑传递历史上这种优秀的精神生活体验的案例,让现代人在内卷或者物质社会越来越加剧的情况下有一个非常好的心理抵御和心理缓冲地带的构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主任吴光兴:

元结的道州德政与山水之契

1623325_chenchao_1634648311973.jpg

参观“摩崖上的中兴颂——永州摩崖石刻拓片展”,收获很多,深有感慨。《大唐中兴颂》摩崖石刻扬名千载,将之看成是唐道州刺史元结留给在地百姓的一项“德政”,也未尝不可。

唐代文学史上,元结以所编《箧中集》诗集(乾元三年,760)为标志,充当了八世纪50年代中、至60年代中十来年文学史上复古高潮的领袖角色。他所倡导的复古诗派与诗风,主张文学导达性情、反映民间疾苦。诗歌警句如“虎豹不相食,哀哉人食人”,揭发世途险恶。又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歌唱人性光辉。

在唐代特殊的道家文化环境之中,与《大唐中兴颂》摩崖文化相关的,更要讨论到元结的自然山水之契。《元君表墓碑铭》记载:“君雅好山水,闻有胜绝,未尝不枉路登览而铭赞之。”元结青少年时代隐居商余山,乱起之后,数年间先后逃难至猗玗洞、瀼溪、樊溪,莅官之后,居浯溪。每至一处,必与山水打成一片;他还一再表白,比之仕宦的拘束生活,他更倾向纵身自然大化之中的“漫”“浪”生涯。得他的朋友颜真卿的襄助,元结在逝世的前一年(大历六年,771年),退职卜居浯溪之际,将对于永州山水的喜好,升华为对山水文化的创造。元结富于历史的观念,《大唐中兴颂》摩崖刻石,未尝不是出于他匠心独运的“策划”。借“楷圣”颜真卿之笔,将对唐朝起死回生的“中兴”伟业的歌颂,铭刻在永州的水畔山崖之上,千载传颂、千载瞻仰,作为他留给身后一代一代永州人民永恒的精神财富,这无疑也是前刺史元结留给永州的又一项彪炳史册的“德政”。

宣传元结、颜真卿留下的《大唐中兴颂》摩崖石刻这一辉煌的文化遗产,宣传并研究元结的道州德政与山水情怀,对于在地文化、文明建设,功莫大焉!

建议组织调研唐代元结生祠旧址,建设一个以“中兴颂”摩崖与元结德政为主题的博物馆。在永州当地青少年学生之中,组织、宣传、普及元结与历代先贤的诗文,弘扬“慈惠”精神与山水审美情趣,打造永州地方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品牌”。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巩文:

文化遗产视角下的永州摩崖石刻

1623339_chenchao_1634648080128.jpg

古往今来,永州滋养了元结、怀素、柳宗元、周敦颐、何绍基等文学艺术大家,他们也成就了永州石刻,为永州赓续文脉。自唐至近代,永州遗存完整的摩崖石刻有20多处,石刻数量近2000方,居全国前列。浯溪、阳华岩、朝阳岩、淡岩、九嶷山、上甘棠、月岩7处摩崖石刻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可观。其中宋代石刻引人注目,全国北宋诗刻共计300多种,湖南省有64种,居全国第一位,这64种又全部在永州。

这些石刻从唐代创始、历经宋、明清,时间延续两千年,历经风霜雨雪,保存尚好,内容涉及诗文、记文、题刻、榜书等,书体篆、隶、楷、行、草兼备,更为叹为观止的是名家荟萃,云集颜真卿、怀素、苏东坡、黄庭坚、米芾、何绍基等书法名家名刻。其中尤以元结撰文、颜真卿书写的《大唐中兴颂》最负盛名,二人均为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合作撰书此颂,可谓珠联璧合。此摩崖刻石是在戡平安禄山之乱后于唐大历六年(771年)六月刻于湖南祁阳浯溪崖壁上。《中兴颂》碑文文辞古雅遒劲,是元结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他文学革新的典范之作。从书法艺术角度,是中国书法颜体缔造者颜真卿63岁书体最为成熟时期的作品,也是他一生中极为重要的唯一巨幅摩崖石刻书法。整个石刻大气磅礴,凸显盛唐风采。引来后世众多写诗评碑、论人记事的追随者,以及《大宋中兴颂》《大明中兴颂》。从民族性上,中兴颂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渴望山河安定、社会安宁、国运昌盛的社会文化心理,表现出人民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石刻中历代精品纷呈,唐代草圣怀素小草《千字文碑》,宋代米芾《浯溪诗刻》、黄庭坚的晚年代表作品,清代何绍基的《浯溪诗刻》《朝阳岩诗刻》等。

永州大地山绿、水清、天蓝、石美,富饶的摩崖石刻资源与潇湘灵秀俊逸的山水相得益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高度的和谐统一,人类的智慧创造与大自然的杰作浑然一体,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创造美好生活的典范。是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的完美结合。

《摩崖上的中兴颂——永州摩崖石刻拓片展》是一次非常好的传统文化宣传,也是一次非常好的地域文化推介。永州的摩崖石刻还可以以此为契机不断加大研究、保护与传播的广度与深度,深入挖掘区域内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引进新的数字化手段在保护与传承上做文章,在推广与传播上下力气,让养在深闺的永州文化遗产走出潇湘大地,走向更为广阔的国际社会,向世界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世界认识中国再打开一扇美丽的窗户。

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研究员刘蔷:

建议以申报重大学术课题的形式来促进石刻研究

1623335_chenchao_1634648197708.jpg

摩崖石刻本身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文物和青铜器上的铭文一样,它也是文献的一个重要的载体,绵延千年承载着古代的文化和历史。南方的石刻和北方的石刻有非常大的区别,北方的石刻很多是一些佛教的内容,而南方的石刻多是历代文人游历的一些记载,南方石刻相比较而言更反映了古代文人的思想和精神内容,所以可以说对于摩崖石刻的研究,它是一个交叉领域的研究,研究的空间是非常广泛的,而且研究的前景也是很可观的。

相对来讲金石学研究在南方起步较晚,对原材料研究规模存在一定差距。拓片的研究起点比较高,在民间会把拓片称作叫黑老虎,因为对于拓片的辨识,对于拓片的不同时期的拓印,它的版本的这种研究是不太容易的,需要很多综合的相关的一些背景知识的积累。对于永州的石刻拓片的记载,如果我们从历代的文献里头梳理一遍,会发现历代的方志都有很多对于当地的摩崖石刻的记载,当代以张京华老师为代表的一些当地的永州学者,也在持续不断地坚持多年对永州石刻的研究,但是即便如此,对于永州石刻的拓片的编目情况并不理想,也没有做过一个全面的全国性的普查性的编目。我建议,是否可以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级的重大学术课题的形式来促进相关的研究。

永州的石刻,全国的文保单位就有7处,如果我们再把它扩大一点,以永州为中心的潇湘流域的全国文保单位应该有十几处,保存完整的石刻群加在一起也有20多处。历代的拓片永州大概有1000多方,如果我们放大到潇湘流域,可能要有2000多方这么大的一个规模,而且又是绵延千年,我们可以先申报国家社科基金的重大课题,也希望地方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这样可以通过课题申报来促进全面的研究。

建议从全国拓片收藏比较多的单位把永州石刻乃至湘江流域的石刻有关系的拓片做一个梳理,在材料的基础上再做出文物的辨识,研究文物摩崖石刻以外的它的历史、人文、文学、书法等等方面各方面的学术价值。如果能用这种申报课题以大的项目来带动研究的方式,我相信可以给学术界提供非常多的一个更加完备的成果,非常期待这样的一个成果的出现。

中央美术学院(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建成:

记载、互译与传播

1623337_chenchao_1634648137223.jpg

摩崖石刻是具有多种元素、多种角度、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形象鲜明、风格独具、能反映一定主题的连续性的历史遗存,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永久性记载。现存的永州古摩崖石刻2000余方,内容丰富,涵盖信息量大,对潇湘文化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大唐中兴颂》《大宋中兴颂》《大明中兴颂》的摩崖石刻,更为永州文化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颜真卿、怀素、苏东坡、黄庭坚、米芾、何绍基等书法名家的名刻,引后世无数文人登临凭吊、追慕效仿;虞舜、司马迁、李白、元结等历代名人纷至沓来,打卡永州、留题刻石。

在信息高速流转和传播的当下,文化的软实力作用在国际竞争力上的作用日益突出,中外文化交流成为趋势,也将成为必然,文化和艺术的鲜明感召力和强大的冲击力成为了国际间交流沟通最好的工具和利器,让人们更加坚信“艺术是人类共同的感知语言”这一极具认同感的共识。如何让世界上不同国家的文明互相了解、互相融汇、互通有无、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互相影响成为当下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一大议题,也是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当然,石刻文明也是如此,并且生动有说服力的实证了这一点。不仅是中国有石刻文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也出现了许多石刻文明遗留的作品,如史前时代就已出现刻画在岩洞壁和石崖上的图像、浮雕等,在法国、西班牙、北美、北非等许多地方都发现有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岩画,西方文明中的石刻作品与中国的石刻作品形式相似,是可以尝试构建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的。其目的是让东西方石刻文明联系在一起,使人类文明日益走向相互影响的整体,促进中外文化的发展和进步。通过石刻的互译和传播,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摩崖上的中兴颂——永州摩崖石刻拓片展”是永州摩崖石刻与世界交流的一次很好的实践。通过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语言和多维度的传播方式,把千年永州摩崖史呈现在观众面前。不仅生动展示永州摩崖石刻珍贵的文化艺术价值,还向世界展现了地处潇湘二水交汇地的永州悠久的历史文脉,吸引了无数游客竞相观赏,并在国内外引发广泛影响。永州摩崖石刻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闪光点,也是推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沟通彼此共创未来的友谊之桥。在未来,可以通过更多维度的展示方式、更丰富的表达形式、更优质的传播内容,把永州摩崖石刻带给每一个想要解读永州、建设永州的人,也将走出国门,带向全世界,形成一个极具辨识度、感染力、生命力的风格化文化现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刘中玉:

跳出治乱兴衰看永州摩崖《中兴颂》

1623333_chenchao_1634648242987.jpg

唐元结所撰《大唐中兴颂》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中兴颂》。历代史家和文章家看重元结《中兴颂》不仅在于其雄健清峻之文,更在于其深远清亮之志。他和颜真卿代表了一般忠臣、循吏的政治操守和家国情怀,所以此颂一出,再来看宋明两颂,便自然有“无人敢同调,窃效弱且危”(何绍基)的评价了。

永州摩崖三篇《中兴颂》,虽然文章立意、文辞、书法皆有所区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是在国家因治理层面出现重大问题而引发国运兴衰的时代创作的。文中虽然都有对治理之失的批评总结,但更多的则是歌颂新王的德业,虽有鉴而不省,这也正是历代王朝皆难以跳出治乱兴衰这一历史周期率的症结之所在。2021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我们党要“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引领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行稳致远”。“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这一指导思想,不仅对于当前如何以史为鉴来推进从严治党的制度建设和理论建设提出了新的命题,而且对于如何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和时代发展的潮流中,把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系统地梳理、阐发出来,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石刻《大唐中兴颂》为例,我们如何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高度来研究好和使用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永州本地区域历史文化梳理、研究和提升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如何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在衔接和处理传统价值与当代价值中作用的思路问题。

我认为,因应时代之变,加强对以《大唐中兴颂》为代表的永州摩崖石刻的整理与研究,将其中“涵濡”“泽流”的爱国主义,“独立一呼”“戎卒前驱”的大义精神,“不在斯文”“忠烈名存”的志远情怀,以及“毒乱国经,群生失宁”的警戒意识提炼出来,激扬出来,在近代为拯救国家民族危亡而发掘出来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其涵育民族复兴自觉意识和使命情感的人文价值,或可视为一种尝试。

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具有整体史观的视野,我们只有站在中华民族发展大势的角度来对之深挖、提炼,才能把优秀的文化基因培育好、发展好,并使之在文化复兴中继替更生,将其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充分激扬出来。

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院长、教授张京华:

潇湘摩崖石刻的八个特征

1623323_chenchao_1634648007478.jpg

摩崖石刻是石刻中的一个单独类型,而潇湘摩崖堪称摩崖石刻的典型。概括而言,潇湘摩崖石刻具有八个主要特征。

一、摩崖石刻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紧密镶嵌于山水之中。元结反复称道了“零陵水石”,这种基于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的人文创造,可以称之为“水石文化”。摩崖石刻承接中国优秀传统宇宙观和人文观,最突出地体现了人类从自然到人文的创造性转换。

二、摩崖石刻形制阔大,具有比竹帛、卷轴和活碑更加恢宏的视觉。《大唐中兴颂》形制巨大,世称之曰“摩崖碑”。全文332字,石刻高300公分,宽320公分,字径约15公分。《大宋中兴颂》全文948字,石刻宽710公分,高452公分。《大明中兴颂》全文381字,石刻宽310公分,高260公分。

三、摩崖石刻主题集中,叙事宏大,一个摩崖景地往往有一个集中表达的主题。大凡唐宋以来的重要话题,诸如唐虞之道、理学渊源、盛唐气象、古文运动、潇湘八景、唐宋八家、寓贤乡贤、王朝复兴,都可以在摩崖石刻上找到痕迹。

四、摩崖石刻风格活跃、达观浪漫,具有更多的文学性和艺术性。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摩崖石刻的主题与风格既不同于石雕造型,也不同于佛教题记、墓铭志传,而是出于历朝士大夫之手,表达经邦济世、澄清天下之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表现。

五、潇湘摩崖石刻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阶段性,和空间上的群居性、共生性。唐代开辟,宋代流衍,明代追慕,清代考辨,1200年间跟帖打卡,迄无间断。众多摩崖石刻景地沿潇湘水路分布,成点、成线、成片,最终汇聚成为潇湘摩崖石刻景群,总量居全国之首,其中浯溪碑林更有“南国摩崖之最”之称。

六、摩崖石刻是交叉学科、冷门绝学。摩崖石刻造就了“石刻上的文学史”,造就了“摩崖文学”“摩崖书法”,造就了“水石文化”。摩崖石刻景群均为唯一的、不可替代的、不可移动的文物遗存。历代石刻拓本是公私图书馆的善本特藏,传拓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摩崖石刻为打通学科、开辟新研究领域创造了良好条件。

七、摩崖石刻形成了自身的发展史。明代黄焯有《两岩集》,陈斗有《浯溪集》,清代王士祯有《浯溪考》,金石考辨有王昶《金石萃编》、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宗霈《零志补零》、宗绩辰《留云庵金石审》、瞿中溶《古泉山馆金石文编》、刘沛《零陵金石志》、叶昌炽《语石》。杨翰自咸丰八年至同治三年任永州知府,同治十一年辞辰沅永靖兵备道,游粤西,奉母隐居浯溪,子孙落籍祁阳,所著《粤西得碑记》寄托情感最深,堪称摩崖石刻的“圣经”。

八、摩崖石刻景群是古代的打卡网红地,是绝佳的传统文化教育素材,是现成的现代文旅线路。摩崖石刻是1200年以来的文物遗存,是前代圣贤的手泽真迹。于此便与古人亲接,衣冠音容,如在目前,光风霁月,会然于心。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冉毅:

从永州淡岩摩崖石刻“留言”《八景图》到日本京都宫廷的八景厅

1623331_chenchao_1634648286448.jpg

永州摩崖石刻拓片,国博展出的60件(套)拓片中,有南宋卫樵淡岩摩崖石刻拓片一幅,诗中言及《八景图》极为重要,是湖湘文化经典内容“潇湘八景”传承传播的不朽金石鉴证。

卫樵,绍定五年任永州知州,翌年,雅趣寻芳至淡岩,题诗赞誉潇湘真景之美胜过历来《八景图》,其言颇为自负,却是发自肺腑,足见潇湘美景深深触动了卫樵。卫樵在永州另有万石山题名、浯溪石刻,都不言《八景图》,何故只在淡岩题诗言《八景图》?惠天意,得到不朽金石应答:“天下《八景图》先河的开辟者宋迪也曾亲躬淡岩并留下题名”,其石刻不存,拓片胜过金子,印证1063年宋迪履职潇湘。

宋迪绘《潇湘八景图》散佚甚憾,现存最早的是南宋王洪绘《潇湘八景图》藏美国普利斯顿大学美术馆;牧溪、玉涧所绘《潇湘八景图》均传入日本。大休、一山禅师在赴日弘法的过程中,播撒了潇湘八景文化的种子,花蕊绽放,历久弥新,“何以香如许,有源活水来”。

2019年10月22日,日本新天皇即位,出光美术馆隆重特展《潇湘八景——“卧游”发展与继承》,第一展室第一幅玉涧绘《山市晴岚图》,正是1408年、1437年,室町将军府隆重布展、天皇行幸时挂饰的玉涧绘《潇湘八景图》中的《山市晴岚图》,诗画瑰宝精细存留值得我们深思。

2021年6月5日,日本原首相细川护熙83寿高龄,挥毫绘得巨幅水墨障壁画《潇湘八景图》,赠给京都市东区建仁寺,《朝日新闻》等36家主流媒体报道。障壁1扇高2米,总计12扇双面画,总长33.36米,这是七个世纪以来最大尺度的《潇湘八景图》。

日本根津美术馆曾举办《潇湘八景图汇展》(1962.10),馆长致辞高度肯定了潇湘八景诗画至高的艺术价值,绵延传播至今,已有七个世纪,经久不衰,并衍生出了大量的“和”风八景,形成广大“八景”文化现象。

潇湘八景,是潇湘文学、史学、艺术的合成经典。入于淡素,出于平远,诗画神品,是东方极致的纯美意象。通过诗画歌咏描摹,自然风景与人唱和,流淌出高尚的文化与优美的韵律,含义宏深,意蕴悠远。内含东方韵律审美的丰富思想,产生出无尽的美学价值和至高的艺术价值。潇湘文学为底蕴的文化融通力,以“潇湘八景”的时空放射,辐射邻国,通过日本传到西方不断衍生,产生出教科书级的经典效果。潇湘八景是湖湘文化的地标,也是亚洲文化的地标。先人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睿智导向,牵引与实践,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也为当今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树立多彩立体的中国形象,提供了最可靠的历史镜鉴和现实典例。请求永州市委组织力量申遗不朽金石“永州摩崖石刻群景观文化”。

中青旅联科公关顾问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葛磊:

挥毫当得江山助 不到潇湘岂有诗

1623342_chenchao_1634648052688.jpg

我来自一家旅游企业,可能离学术比较远,但是离市场比较近。我有一个工作是为全国各个城市各个省份来进行旅游的顶层设计。实际上顶层设计很简单,两个字:文化。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我相信大家都有一个共识,永州乃至湖南的文化顶层设计一定是潇湘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的关键,要让旅游成为感悟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一个过程。我不是文化的专家,但是我们今天有一个使命,就是如何让潇湘文化能够融入今天的旅游、今天的产业,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生产力。

潇湘文化其实从一开始就有深刻的美学基因,就有它的世界性的一种属性,但是还是不够,如果我们只是在谈历史上的美学,书画中的美学,它依然跟我是没有关系的,所以要让潇湘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焕发活力,还是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让它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过渡到一种我们可以去体验参与的生活方式,给现代人更多元的体验和心灵的引领。所以我有一个建议,把潇湘美学不光做一个学问去研究,也作为我们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一种行动去研究,而且我们要让这些美学有载体。

我们今天中国很多产业的竞争力就是审美的竞争力,但是这个审美不要停留在只是碑刻上,只是书画上,只是绘画上,它应该走进我们生活的空间当中,走进我们日常的生活的细节里面。

永州旅游的价值爆发,还要看我们的一个时代背景。我们知道这两年疫情对于旅游的冲击特别大,今天的中国旅游已经构成了一个整体的中国旅游内循环,而在疫情之前的2019年,我们在全球在海外有2万亿人民币的消费,现在出不去了,哪怕有一半要留在国内,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力。因为现在缺的不是消费能力,而是高质量的旅游消费产品,所以这就倒逼我们今天必须要去审视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最后我给永州提一点建议,旅游的高质量发展不是要让所有人满意,我们要学会选择游客。而永州至少要做到两点,第一点,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碑刻,我们的古迹,其实是要让孩子们找得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过去的地方,我们要建设一个儿童友好型旅游目的地;第二,在我们潇湘美学进行落地和延伸发展的时候,我们要变成一个对女性友好的地方,让每一个女孩子可以穿着漂亮的衣服,漂亮的汉服,到这里去找到中国最美的审美。

所以无论是专家、企业、政府,我们很重要的一个使命就是让潇湘文化在今天依然有生命力,要让我们上百年前那种优雅的生活方式重新回归于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我们今天不光是要讲述过去的那些轰轰烈烈的名人的故事,我们还要让更多的人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走进永州,在青山绿水之间,在历史的遗存之间去发生他自己的故事,这就是我的分享。

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教授 程章灿(书面发言):

永州摩崖石刻与中国文化传统

永州的摩崖石刻数量繁多,形式多样,文化意义丰富。一方面,摩崖就是永州石刻的代表,另一方面,永州摩崖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摩崖石刻的内涵,将其称为中国摩崖石刻的典型代表也不过分。

永州摩崖石刻的大量出现,与中唐诗家元结个人的关系特别密切。生性浪漫的元结是永州水石的发现者、欣赏者和开发者。他以摩崖的方式,命名了永州水石胜迹,留下了多处摩崖铭刻,且在对待山川命名的时候,元结是敢于创新,敢于自我作古的。其中最有政治意义、最名闻遐迩的便是《大唐中兴颂》。元结使永州摩崖成为南北乃至中外文学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并由此形成永州摩崖石刻的地方性。

元结所开创的永州摩崖石刻,丰富了中国摩崖石刻的内涵,另一方面,摩崖石刻又以特殊的方式,开辟永州山水文化和地方文化的新境界。元结对三吾胜迹、阳华岩、朝阳岩等地方自然景观的命名,也成为建构永州地方文化景观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永州摩崖石刻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三个人物分别为唐代的元结、宋代的周敦颐和黄庭坚。他们正好从道德(思想)、文章(文艺)、政事(事功)三个不同的维度,开发永州石刻的文化意义,成为永州石刻的三个文化符号系列。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道德、文章和政事这三个维度,分别对应周敦颐、黄庭坚和元结三位名贤,分别对应铭颂(如《大唐中兴颂》以及后来的《大宋中兴颂》《大明中兴颂》等)、榜题(包括题名、题写景名和以道德箴言为内容的榜书三种内容)和诗文三种文体。这些石刻不仅丰富了永州地方文化和古代石刻文化的内涵,而且从永州摩崖的特殊角度,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与特色。

石山保是永州摩崖石刻中特有的现象,集中出现在朝阳岩摩崖石刻中。当地人相信巨石有灵,故生下儿女之后,寄名作巨石之神(通称“石山保”)的子女,以保平安,以求富贵。这是摩崖石刻这种文人文化与永州当地民俗信仰相结合而产生的产物。

“永”字之形,实与水相关。永州摩崖处于水之滨,石之崖,正是“水石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永州山水的创造性形塑,也是永州这片文化土壤的产物。作为中国古代文献中十分重要的物质形式,永州摩崖石刻的地方性特色是十分突出的。中国古代文献的生产与衍生,往往都有其地方性,这种地方性参与构筑其地方文化传统,并且最终成为这种文化传统的重要部分,永州摩崖石刻即是如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永州摩崖石刻与山河而同在,共人文而不朽。

(本版图片均为永州日报记者 欧显庭 摄)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