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汉剧:薪火相传,激活乡村文化生命力

2021-10-22 15:57:50 红网
作者:钱辉 蒋楠 编辑:王敏
字号:

汉剧,旧称楚调、汉调,是现代京剧唱腔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京剧唱腔之祖山”的美誉。

20余个经典戏剧依然活跃在舞台上,成为常宁老一辈人心中的记忆。

农民演员们怀着对常宁汉剧的满腔热情,以传承和发扬为己任,为常宁汉剧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在白沙、西岭镇一带,戏剧沃土逐渐成为戏剧热土。

台下的观众观看十分投入。

观众沉浸在每一个故事情节中,热烈的掌声此起彼伏。

红网时刻 通讯员 钱辉 记者 蒋楠 衡阳报道

汉剧,旧称楚调、汉调,是现代京剧唱腔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京剧唱腔之祖山”的美誉。民国时期定名汉剧,俗称“二黄”。常宁汉剧始源于清末民国时期,经薪火相传,至今已有百余年历程。《铡美记》《刘海砍樵》《双凤山》《平贵别窑》《黄鹤楼》等20余个经典戏剧依然活跃在舞台上,成为常宁老一辈人心中的记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一方戏。在常宁市白沙镇毘帽峰村,有这样一群农民演员,他们怀着对常宁汉剧的满腔热情,以传承和发扬为己任,为常宁汉剧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贡献力量。如今行走常宁,处处有戏:在粉墙黛瓦的乡镇上,在绿水青山的田园乡村中,特别是在白沙、西岭镇一带,戏剧沃土逐渐成为戏剧热土。近日,记者走进常宁汉剧文化传承基地——毘帽峰村,与村民和来自各地的汉剧爱好者,一同欣赏了常宁汉剧这一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鸣锣响起,大家盼望的好戏伴随着一阵铿锵有力的锣鼓声拉开了帷幕。台上演员们精湛的表演艺术和娴熟优美的唱腔,剧情跌宕起伏、人物塑造活灵活现,生动地演绎着戏曲故事情节,表演淋漓尽致,每一句戏词、每一个戏曲动作都深深吸引着观众;台下的观众观看十分投入,剧中人、物、戏刻画得惟妙惟肖融为一体,让观众沉浸在每一个故事情节中,热烈的掌声此起彼伏,叫好声连连,群众无不称快。

说起常宁汉剧,就不得不说一个人。董策清,常宁汉剧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对汉剧耳濡目染,17岁拜师学艺,并成为地方名角,如今已两鬓斑白的他还在为常宁汉剧这门古老艺术奔走。

戏剧是角儿的艺术,其传承和发展的核心是人才。对此,董策清深有感触,地方剧种的创作人员必须熟悉本土文化,且以本土为创作根据地,才能准确演绎本土故事。他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关注或学习汉剧,让常宁汉剧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近年来,为促进常宁汉剧的传承发展,董策清组建了常宁市汉剧团,退居幕后,专心培养了近20位常宁汉剧艺术者。同时,他坚持守正创新,深入挖掘非遗价值,创作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文化作品,提升传统非遗节目艺术水平和欣赏水平。做到传承不守旧、发展不忘本,推动常宁汉剧走进寻常百姓家,以体验式的传承保护,让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非遗文化、享受非遗文化带来的愉悦。如《郭子仪拜寿》等剧目,教育后人即使官至庙堂仍要孝顺双亲,杜绝打牌赌博等陋习。

在董策清等常宁汉剧艺人的努力下,2019年,常宁汉剧被列入第八批常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常宁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版画之乡”和“中华诗词之乡”。近年来,常宁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落脚点,积极挖掘本土优秀文化,用传承把文明“留下来”“唱出来”“舞起来”,既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又激发了乡村文化创新发展的新动力,为促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