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如诗人般浪漫,却又似钢铁般坚韧,红色热土上的血色浪漫,在首首或慷慨,或悲壮的诗词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湖南,中国革命的主要发源地和策源地,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灿若星河的革命人物,数不胜数的动人故事,让这片红色的热土拥有着不竭的动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红网带您从那些或美、或凄却从未放弃信念和理想的诗词中,去感受那段从血与火中淬炼出的红色山河。
红网时刻记者 陈珉颖 任晔 张盟 长沙报道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的这首《自题小像》,表达了自己为报效祖国奋不顾身的满腔热情,他用辛辣的笔触宣泄人民心声,而在同时期,也有一个人,执笔为剑,用“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情为革命奋斗终身,他就是——周以栗。
周以栗故居。
气节贯长虹
1897年,在长沙城北、湘江东岸,望城区桥驿镇丁家村一处道路旁,有一座很不起眼的老房子。那是一个佃农家庭,“新华英烈”第一人周以栗就出生于此。
在长沙师范学校毕业,周以栗曾在周南女校当教师,并在此期间认识了徐特立、何叔衡等,又通过他们认识了毛泽东,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4年,周以栗加入中国共产党。
五卅运动发生后,周以栗以“青沪惨案湖南雪耻会”负责人之一,领导了长沙市的罢工、罢市、罢课和示威游行。大革命失败后,周以栗临危受命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
1928年4月15日,因叛徒告密,周以栗在开封被捕。凶残的敌人用烧红的烙铁烙他的皮肉。周以栗被折磨得全身焦糊,但始终宁死不屈,坚守共产党员的气节,严守党的机密。1930年1月,经党组织营救,周以栗获释出狱。
热血写春秋
1931年11月7日,红中社(新华社的前身)成立时,毛泽东指名要周以栗负责红中社的工作。
红中社是我党在根据地创建的第一个通讯社。
由周以栗亲自审阅编撰的参考消息。
红中社通过无线电台抄收国内外新闻,周以栗亲自审阅编撰,摘取有用信息汇成参考消息供中央领导参阅,就是《参考消息》的前身,发挥了“耳目”的作用。
同时,在敌人严密封锁的情况下,红中社通过无线电台播发的新闻,有如黑暗中的闪电,有力地传播了中国革命的消息,扩大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影响。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周以栗因病不能随大部队行动,党组织决定安排他去上海治病。11月,在转移途中被国民党军包围,突围时壮烈牺牲,时年37岁。
周以栗坚定信仰,从零开始,给党的新闻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让全中国民众,甚至全世界人民听到中国工农红军的声音。
而当下,传承红色精神,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始终将社会效应放在首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积极的舆论环境,即应是新一代新闻工作者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来源:红网
编辑:马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