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人的抗战丨父辈的战场 赤诚的信念

2021-11-04 16:59:41 红网
作者:吴思静 张玲 编辑:张皎
字号:

红网时刻11月4日讯(剪辑 吴思静 浏阳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玲)10月,白露凝霜,草木萧疏,一部电影《长津湖》,在中国人的心头持续火热。1950年,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成千上万的战士们怀揣“这一战,我们不打,我们下一代就要打”的信念,奔赴战场,一往无前,新中国的尊严也因此矗立。

那是一个血与火的年代,浏阳的“父辈”们,亦在那保家卫国的丰碑上,刻下了血染的风采。

朝鲜战场有多冷?睡着就可能醒不了了

浏阳战士的“战场日记”

雪雾蒙蒙中,一切都显得影影绰绰。突然,一支枪口出现在眼前!美军队伍在慌乱中,却见前方雪地,一排排志愿军举着枪、握着手榴弹,仿佛下一秒就要跃起杀敌。然而他们无法行动,因为在朝鲜战场零下40℃的长津湖畔,他们已经被冻成了冰雕。

——这是电影《长津湖》中的片段,却并非影视作品的艺术性渲染,这是真实发生的事迹,也是那段硝烟历史的回响。

昨日,浏阳淮川街道城西社区财富小区,居民傅作明(傅金鑑的四儿子)展示其父亲奔赴朝鲜作战期间写下的一本战场日记,将时光拉回抗美援朝战场的火线,再现了那段悲壮而光荣的战斗。

勇于斗争 战场日记再现“火线”残酷

傅作明的父亲名叫傅金鑑,出生于1927年,于2014年亡故。傅金鑑曾在1950年7月分配到第三野战军24炮兵团9连任医生助理,奔赴朝鲜战场,他参加大小战役数十次,直至朝鲜战争结束才于1953年9月负伤回国。在战场上奋战时,他亲手写下一本厚厚的日记,记录着异国他乡交战的亲身经历。

日记本的封面已经破烂,前几页是毛泽东、彭德怀等的照片,后面是工整的手写钢笔字:1953年5月25日,“我们中队今天开打,927阵地生病的人较多,像是疟疾”;1953年5月26日,“回到927阵地,生病的人员及指战员负伤较多,同志呼唤‘你回来了’,我苦笑‘回来了吗’”;1953年6月12日,“今天清早,朝鲜时间5点,我们的炮落在美国士兵炮阵地,侵略者死伤无数。昨天,许多战友为了祖国富强、晚辈幸福,牺牲了,他们牺牲得有价值。战友,你去,我心里悲痛万分……”

战火不断,炮声不绝,“927阵地被炸矮了7公分”。

“父亲赴朝作战,九死一生。”傅作明说。父亲傅金鑑在上甘岭就被炮弹炸伤头部,在后方医院休息了两星期后再次主动请求上战场,此后右手又被炸伤、左脚被冻伤,班长喊他下去他也不愿意,一直坚守在战场。

彼时朝鲜的作战环境有多残酷?在日记中,傅金鑑写道:朝鲜零下28度、30度。他还曾跟子女回忆说,那么冷,在室外不能睡,一觉睡下去就可能再也醒不来,温度低也不能烤火,因为烧火会暴露目标,如果觉得手脚没有知觉了,战士们就会相互用雪使劲地搓,促使血液继续流动。

源于初心 负伤退役后继续发光发热

“为了祖国富强、晚辈幸福,他们牺牲得有价值。”傅作明回忆,傅金鑑的一句话,传达了无数战士的心声,他还曾说“如果牺牲了,我也无怨无悔”。1950年1月13日,在傅金鑑走上战场前,他光荣入党,在日记中他写着“这是我一生中最光荣、最欢喜的一天”。

通过傅金鑑的档案和自传,可以看到他的一生。10岁时,傅金鑑就失学了,他在老家以砍柴为生;15岁时,他学了木匠,可日本侵略者一来,他失去了工具,只能给地主看牛。后来,他被人骗去国民党军队当壮丁,他多次想逃,一次在训练中,他伤了手不能再拿枪,便被军队调去学医生助理。再往后,他所在的部队起义,他毅然决然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特务团机枪连”,担任卫生员。“这才是自己的队伍。”他在自传中如此写道。

从朝鲜战场回来后,他在东北军区大连分院疗养,1954年才回到湖南军区。退役后,他先后在澄潭江肉食品站、洞阳水库、种子公司等单位工作。

战场留下的伤痛始终纠缠着老人。傅金鑑的儿子傅作明说,只要天稍微一冷,父亲的关节就会疼,后来越来越严重,有时候刚端起饭碗,手没知觉了,饭碗就摔碎了。

忠于祖国 保家卫国的人更懂国旗国徽的意义

傅作明回忆,晚年时,傅金鑑看到电视上飞扬的国旗,他对子女、孙辈们说:“你们知道国旗国徽的意义吗?”他说国旗国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有国才有家。

“父亲作为保家卫国的战士,更懂得有国才有家的意义。”傅作明说。老人过世后,傅家子女将老人的一生经历整理成档,这才发现父亲一颗为国为民的心到底有多赤诚——1948年,傅金鑑参加淮海战役,他任卫生班长,在战场上没日没夜地接收、救治伤员,连续66天不能正常睡觉,最多一天收到100多个伤员,老人在日记中却说“我精神饱满”……

“一九四九年出征军人家属证”“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工作者荣誉证书”等老旧资料,以及收养了三个烈士后人的温情,让老人的付出有着难以估量的价值。

“父亲总是教育我们爱国、爱家。”傅作明说,子女们也踏着老人的脚步,紧跟老人的红色思想。1966年老人曾在关口畜牧厂担任厂长,1999年,他的第四个儿子傅作明也前往该单位任副厂长、第二年任厂长,父子俩先后在同一个岗位服务奉献。

再翻开一家人的照片、荣誉证书,全家照和乐融融、父慈子孝,后辈们的荣誉更是堆积成摞,其大孙女傅莹在中医医院妇产科当医生,二孙女傅莎在人民医院儿科,孙媳妇卢俏玲也是农业部门的榜样标兵……

“父亲已经过世了,但我知道,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战场,我们后人在践行自己的使命。”傅作明道,他怀着不同寻常的心情观看了影片《长津湖》,为父亲、影片里所有的战士哽咽落泪,“那炮火连天的战场已成过往,但被父辈们护佑着的我们,不会辜负先辈的付出,接过红旗,我们继续前进!”

来源:红网

编辑:张皎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