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产品大产业 好龙虾贵港产——乡村对话:稻花香里话振兴”活动现场。摄影 陈榕玲
傍晚时的浔郁平原风光。摄影 陈榕玲
红网时刻12月17日讯(记者 白杨波)12月14日上午,“在希望的田野上”贵港市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媒体调研采风活动在贵港市平南县启动,活动时间从12月14日延续至12月17日。
“山西大同,一朵小黄花成了致富路上的‘忘忧草’;山东邹城,一个不到800人的小山村建起65个现代化蘑菇大棚;云南会泽,一株引进的夏草莓‘结出’大产业……”12月16日,“小产品大产业 好龙虾贵港产——乡村对话:稻花香里话振兴”活动在北港区庆丰镇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基地举行,主持人这段开场白引起红网记者的关注。
近年来,在中国的乡镇,类似“地域特色产业”的致富故事还有很多。这些特色产业,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也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注入内生动力。红网记者随采访团来到对话现场,参与到如何发展好“稻虾”这一贵港特色产业的讨论中来。
做大:释放“规模效应”
放眼国内“地域特色产业”,浙江诸暨市大唐镇的袜子占到了全国三分之一市场,曹县的演出服饰销售占全国7成……规模化的聚集生产成为普遍规律。
再看贵港,截至目前,全市稻虾综合种养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2万亩,招商引资已签约种养面积10.5万亩,已完成虾田建设面积3.66万亩,投放种虾1.76万亩、110多万斤。贵港稻虾种养的“规模效应”逐渐显现。据悉,“十四五”期间,贵港将把稻虾综合种养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抓手,实现“全市50万亩稻虾综合种养全产业链,鲜虾年产量7.5万吨以上、销售收入产值37.5亿元以上”的产业发展目标。
贵港如此快速、规模化地推进稻虾种养,如此有魄力地打造“中国富硒小龙虾之乡”,得益于其独特的自然优势。
比如,“反季节种养”优势。贵港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冬暖夏凉,冬春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反季节养殖小龙虾,稻虾田中12月份可以出虾苗,1月份能够销售亲虾,2月中旬便可批量上市,能够抢占市场空白期。
再比如,“土壤富硒”优势。贵港位于广西最大的冲积平原—浔郁平原中部,拥有耕地面积56.61万亩,土壤含硒量在0.6毫克/千克以上,是全国最佳的反季节富硒小龙虾优势产区。
做强:延伸“全产业链”
如果说规模聚集只是横向拓展,那么,完善上下游全产业链,则是将稻虾产业向纵深推进。当地意识到,如果稻虾产业仅仅局限于养殖生产、餐饮消费等,那么产业发展必然存在很大局限性。
“港北区将着力打造稻虾全产业链,抓好龙虾产品深加工,抓好虾田稻米精加工”,贵港市港北区委书记黄英梅在对话现场提到,“同时推进虾稻米与休闲、度假等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探索农旅结合的新模式”。比如,可创意插秧、钓虾、割谷、打谷场等农事体验活动的休闲农业;可开发富有趣味性、知识性的亲子、科普、游学等研学旅行产品。
可以看出,当地在“全产业链”上的思路是非常清晰、科学合理的。
近两年,受到疫情的影响,“产业链”成为舆论聚焦点,完整完备的产业链条,成为产业安全健康发展的保障。红网记者认为,港北区提出的将“产前、产中、产后有效链接和延伸,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但可以将稻虾种养产业“强”起来,更重要的是对整个产业的循环、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做优:讲好稻虾故事
互联网时代,信息量呈几何增长,“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然过去。贵港稻虾种养产业“搞得好”,“中国富硒小龙虾之乡”的故事更要“讲得好”。
如何讲好品牌故事?对话现场,广西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院长林树恒认为,应实施“多品牌”战略,在讲好“贵港富硒小龙虾”母品牌故事的同时,还要发展各区县、乡镇的子品牌,比如,“港北稻米虾”“桂平石咀稻虾”等,母子品牌协同发展,支撑、丰富“中国富硒小龙虾之乡”的品牌内涵。
目前,“贵港富硒小龙虾”区域公用品牌形象(LOGO)也已在全国范围内发布、推广,逐步提升品牌形象。港北、平南、桂平也已多次成功举办稻渔丰收节等系列线上线下活动,提高了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
红网记者发现,湖北潜江、湖南南县等多地小龙虾均为“稻虾”,贵港如何跳出这一概念,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区隔定位,也是讲好故事的关键,比如,贵港将“富硒”作为小龙虾的独特卖点,将“反季节”作为突破口。
蓝图已经绘就,奋斗正当其时。在“四级书记”的主抓下,贵港的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定能做大、做强、做优,实现产业兴旺、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