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上厕所,先要大大地憋上一口气,然后捏着鼻子……”说起过去的茅厕,衡阳市珠晖区茶山坳镇金甲村村民吴探忠不堪回首。“厕所革命”让吴探忠用上了生态庭院式的无害化卫生厕所。
数据显示,我省自2019年以来连续三年将农村改厕列入“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着力改善农村卫生条件,让“将就”变为“讲究”。以农村“厕所革命”为切入口,我省还大力开展“一拆二改三清四化”行动,将改厕“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等做法推广到农村垃圾、污水治理等各方面,全面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由城到乡 补齐短板
卫生设施投入每增加1美元,医疗健康开支就会减少9美元。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研究结论。
一些旱厕曾经“去不得”“闻不得”“蹲不得”,着实是难言之隐。随着“厕所革命”席卷神州大地,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逐渐补齐。
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我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自2019年以来,省政府工作报告连续将“改(新)建农村户用厕所100万户以上”列为12项重点民生实事之一,省财政每年专门安排资金给予重点保障。
金甲村吴探忠,最开始是不愿意改厕的。外地务工的子女告诉他,改了厕,夜里不用跑屋门外,既卫生又方便,做通了吴探忠的思想工作。“政府还花钱支持咱改善生活条件,为啥不改!”
全省改厕,按照一二三类县划分,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对城市周边郊区,按照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将农村厕所改造纳入城镇污水管网来进行部署推动。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湘资沅澧四水干流两旁、饮用水水源地、风景区、生态敏感区以及其他环境容量较小的农村地区,坚持以无害化卫生厕所为主,推行三(四)格化粪池。
首厕过关 改头换面
“现在,在这里‘方便’,是真的方便了。”如今,谈到自己家的厕所 ,浏阳市沙市镇东门村村民张建标的脸上挂着笑意。要是以前,张建标一度对改厕颇有微词:上厕不习惯,菜地没肥料。
相比于城市,农村的改厕难度大了不少。同时,农村改厕量大、面广,施工质量是一个长期话题。农村改厕又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厕”不过关,建得越多,出问题的概率也就越大。
“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省农业农村厅在全国首创并推行“首厕过关制”。各村改造或新建的第一个厕所,从选址到挖坑,从化粪池安装到调试,从验收到管护,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完全合格后才能全面施工。
全省树立统一的农村改厕总体质量目标,要求化粪池外观尺寸符合规范,不渗不漏不串水,正常发挥无害化处理粪污的功能。省农业农村厅将农村改厕分解为7大阶段,细化为18个步骤72个要点,逐一规范,逐一落实。所有厕所改造的流程和质量标准,均比照过关的“首厕”进行。
“做群众工作,关键是要群众满意。”省农业农村厅要求,推进“厕所革命”,要坚持群众主体,把群众工作贯穿于改厕全过程全环节。
衡阳县西渡镇青里村大利组村民颜国梁坦言,一开始也担心改厕是不是搞“花架子”,只中看不中用。直到自己亲身参与图纸设计、材料选购、工程实施、日常管护等全流程,才真正感受到这项惠民工程“靠谱”。
增了“颜值” 提了“气质”
“棉麻门帘、山水相伴、鸟叫虫鸣,‘方便’也能变得诗情画意。”今年夏天,来自江西的游客陶敬新在平江县“自在平江”景区“方便”后,将如厕感受发到了微信朋友圈,很多朋友留言,询问地址。
“厕所革命”让全省旅游景区的厕所,既增“颜值”,又提“气质”。在崀山风景名胜区,平均3.7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厕所,游客每半小时行程,就能找到一座厕所。
放在更大的视角,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的“第一仗”。我省将农村“厕所革命”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和完善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环境、治理农村污染的一项重点惠民工程,扭转了农村长期以来的脏乱差局面,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
不少地方分类推进农村“改厕”。在生态敏感地区采用“三格式化粪池+小型人工湿地”模式,在居住密度较大地区采用“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纳入污水管网”模式,在分散居住地区采用“小菜地就近消纳”模式,不仅提升了厕所标准,更告别了过去农村污水横流的乱象。今年7月23日,全国农村厕所革命现场会在衡阳召开,衡阳农村改厕工作经验被推介。
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各地采取先报先改,与星级清洁农户、最美庭院等评比挂钩的方式,激发群众积极参与改厕。为强化运维管护,一些地方还探索将已建户厕和公厕管护纳入村级组织网格化管理范畴,定期巡查,加强管护。